本文轉自:地道風物
統一山東的餅,
居然不是煎餅!?
什麼餅能統一全山東人的口味?也許多數人會回答,那還用想,肯定是煎餅啊。
錯瞭。並不是所有山東人都愛吃煎餅,其實大傢熟悉的“山東煎餅”,大多在臨沂、棗莊等魯中南山地丘陵區流行,膠東半島和魯西北的山東人則表示:我們確實不怎麼吃啊。
山東人愛吃餅,可以卷一切的,不隻煎餅。
攝影/鴨鴨翟
那其他地區的山東人不吃餅嗎?當然不是,作為碳水大省,山東各地有口味眾多的餅,酥脆的周村燒餅,一咬掉渣的油旋,還有早餐桌上的裹滿餡料的肉火燒......可以說,山東人把餅吃出瞭萬般花樣。但要說眾多餅裡,最低調卻能統一全山東口味的,是你可能見過、吃過,但叫不出名字的——
單餅。
一張單餅,統一全山東人的口味。
圖/視覺中國
單餅,樸樸素素的一張白面餅,卻在山東各地隨處可見,濰坊的朝天鍋用它卷,前段時間淄博燒烤爆火,裡面的小餅也算是單餅的分支......它卷起萬物,也將山東人最純粹的情感包裹其中。如果有朋友向你發出邀請,說“叫俺媽烙幾張單餅吃”,那千萬不要拒絕,這是山東人最樸素也最熱情的招待方式之一。
“傢傢支鏊子,戶戶烙單餅”
在莫言為膠東熱土寫作的人民史詩小說《紅高粱傢族》中,有兩處食物描寫,一是當中的餘占鰲說他“吃瞭十年拤餅”;另一處是九兒給伏擊日本軍車的漢子們送午飯時,也帶瞭一擔“拤餅”。
從膠東到魯西,單餅承包瞭山東人的一日三餐。
攝影/鴨鴨翟
乍一聽“拤餅”,大傢或許有些陌生,實際上,拤餅就是山東單餅。將餅平鋪在手中,卷入菜品後再包住,用手握緊,送入口腔,這整個動作被膠東人稱為“拤”,故此得名。
“拤”,隻有山東人懂的動作。
攝影/攝影師麼麼銳
那麼,單餅到底是什麼餅呢?相傳它緣起於寒食節,寒食節不能吃熱食,但用面粉和水簡單制成單餅可以冷吃,所以人們在禁火的三天內,單餅便成瞭最主要的吃食,臨近山東的江蘇徐州、河南等地也有類似的飲食習慣。由於餅皮相對細膩,又方便儲存和食用,單餅也就走入千傢萬戶,成為日常食物。
在山東人的傢裡,你大概率會看見鏊子。沒錯,這個用具在攤煎餅時也會用到。但一看制法,就會發現二者有極大的差別。從原料上看,煎餅多是用玉米、綠豆或其他雜糧的面粉攪出面糊攤制,單餅則是用精細的麥子磨成面粉和好面,再搟成薄餅烙制。煎餅做好後偏向硬脆的口感,而單餅還有濕乎柔軟的口感,顯然能夠適應和包容的場景更多,這也是單餅更受全山東人歡迎的原因之一。
山東單餅口感柔軟,可包裹萬物 。
攝影/王雪
顧名思義,單餅就是用一張面皮搟制而成的餅,這裡的“單”指的是餅的層數。這與許多老山東人的集體記憶相互勾連,在物質尚不豐盈的年代,人們舍不得添加油、鹽,面也是省著用,“單餅”的叫法就這樣流傳下來。但隨著生活條件轉好,單餅也開始不僅僅隻有一層瞭,人們開始在單餅基礎上制做多層的餅,比如兩塊面一起搟的,中間夾著油鹽的,叫烊子餅或合餅,如果再多一層,就叫“三頁餅”。
鏊子,單餅制作必要的工具。攝影/飯仙人
別看單餅其貌不揚,它的做法頗有講究。在和面時,面要軟要柔,以便它有較好的延展性,這才能兜得住多樣的食材。搟面更是有說法,經過多次搟制,面皮要均勻且圓潤,搟得不圓,老輩人會說這餅“瓢偏”,搟得過厚,他們則會說這餅像“豬耳朵”。
制好餅皮,鏊子就派上用場。先要燒鏊,爐火最好能夠讓其受熱均勻。因此,早年間人們用麥秸稈充當燃料,這樣燒得旺,火力不疾不徐,這都是實踐中摸索出的經驗。鏊燒熱後,就是烙餅環節。這時,專用餅杖的出鏡率極高,用它多次翻餅,這一張單餅才算是制作完成。
如今也有許多借助機械烙出的單餅。
攝影/四白
看過制作流程,也就不難理解它與煎餅的差別瞭。烙成後的單餅,薄、軟,又不失筋道,與口感偏硬的煎餅相比,自然更受人“待見”。物質匱乏的時代,單餅是節假日中才能吃上一回的稀罕物。那時的人想要解饞,索性炒上一盤菜,烙幾張單餅,味蕾得到滿足的幸福感,全部被卷入其中。
單餅,山東餅裡的“卷王”
單餅怎麼吃?在山東,吃煎餅的地區,怎麼吃煎餅,就怎麼吃單餅;不吃煎餅的地區,也會用類似煎餅的方法,來食用單餅。總結成一句話,它作為一張餅,更普適的吃法,還得是卷。
單餅卷雞蛋、醬箕餾:“原教旨主義者”的最愛
卷雞蛋,是山東人想到的最原初的吃法。將餅皮鋪展,把煮好的雞蛋放置在中央,碾碎雞蛋,蛋白與蛋黃合為一體,隻需加入少許食用鹽,即可大快朵頤。這是追求食物本味的原教旨主義者的首選。餅皮的麥香,雞蛋提供的蛋白質醇香,再加上淡淡的調味品滋味,盡顯原汁原味。
單餅卷雞蛋,單餅常見的吃法。
動圖/周小芳單餅
口味稍重的人,通常會把醬萁餾當作單餅的好伴侶。醬萁餾各地做法不同,但基礎都是用黃豆發酵出的醬制品,將其切片放在鰲子上加熱,豆子的香氣在高溫下全部散出,用單餅卷食,別有一番風味。
滕州:與煎餅狹路相逢,單餅也可卷萬物
說到滕州,你也許會想到菜煎餅。白菜、粉條、豆腐、韭菜等菜品,都是它的“囊中之物”。在這塊以煎餅聞名的土地上,單餅也有它的一席之地。煎餅能卷什麼,咱單餅也行。
單餅卷撒子,山東人的碳水盛宴。
攝影/仔貓食處
在滕州,與單餅最適配的是馓子和豆腐串。去到本地,你會發現這樣的情景,一口大鍋咕嘟嘟煮著豆腐串,香料的味道在時間的催化下,早已融進食材。另一邊,炸好的撒子正在待命,它與煎餅中的薄脆功用相似。此時,食客需要做的就是捏好餅,咬上一大口,讓豆腐串和撒子,在嘴裡迸發出麻辣鮮香與酥脆。
濰坊:一口朝天鍋,單餅卷起市井味
在濰坊,單餅派上瞭很大用處,它是朝天鍋的重要組成部分。朝天鍋,早年在集市售賣,人們露天支鍋,在當中煮一些“豬下貨”,當地人稱之為“雜碎鍋子”,由於土鍋無蓋,也就此得名。
一口熱氣騰騰的朝天鍋。
攝影/趙得君
朝天鍋中的單餅必不可缺。它將鹵好的豬腸、口條(舌頭)、豬頭肉等鹵貨卷入其中,撒上芝麻鹽,再搭配山東本地的大蔥段,以及醃制好的疙瘩咸菜,既能解饞,又不至於太過油膩。如今,朝天鍋越做越精細,也有店傢將卷餅內的“豬下貨”替換為黑椒牛肉、土豆絲等食材,但始終不變的是,它卷起的那股濃濃的市井味道。
單餅,朝天鍋最好的搭配。
攝影/攝影師麼麼銳
淄博:做最好的燒烤搭子,留住人間煙火氣
爆紅的淄博燒烤,讓人們認識瞭小餅加烤肉的搭配。如果深入燒烤攤就會發現,各傢的餅其實也有些許差別。一些店傢會使用單餅,在淄博的下屬地臨淄、桓臺和周村等地,人們更願意叫它“馬宋餅”,馬宋是淄博的一個村,尤以做餅見長。
淄博小餅也是單餅的延展形態之一。
攝影/ Valentina
用單張餅卷起剛剛熟成的烤肉,肉帶著油脂的香氣,撒好燒烤料,夾好小蔥,再抹上蒜蓉辣醬。一份淄博燒烤經典套裝就組合完成,將其送入口中,餅松軟可口,內裡香氣四溢,二者搭配,相得益彰。
單餅的吃法遠不止這些,除瞭卷食,它和其他餅類一樣,還是很多湯品的好搭子。到單縣、莒縣、棗莊、萊州等地喝羊湯,去濟南喝甜沫兒,在臨沂喝糝湯,隻要你願意,都可以讓單餅作為“碳水擔當”。吃的過程中,還可以將單餅撕成小條,泡入湯內,冬天來上一碗,飽腹又暖身。
單餅也是羊湯的好搭配。
攝影/趙得君
在山東,單餅就以這樣多元的方式融入各地。發展過程中,它還可以卷烤鴨、卷驢肉,與其他菜品相搭時,單餅不壓菜味兒,菜也奪不走餅的麥香。作為主食,它踏實地完成使命,讓人獲得飽嘗碳水的快樂。
從這個維度看,這張餅與山東人的特質有共通之處。樸實無華,又用至為簡單的方式,包容瞭一切。單餅吃多瞭,山東人自然而然也懂瞭不少吃餅的門道。起碼,大傢都知道一點,畫餅不能充饑,可單餅真能頂飽。
樸實無華的單餅,喂飽瞭一代代山東人 。
動圖/《至味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