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甲德甲開始冬歇期,呂迪格率先吃欺騙餐,難得一頓高碳水甜點!
呂迪格今天曬出自己吃皇帝煎餅的照片,並表示這是最好的欺騙餐。
皇帝煎餅(Kaiserschmarrn)是奧地利最著名的甜點之一,自奧匈帝國時代就開始流行,這一甜點同樣流行於巴伐利亞和匈牙利。
德國人對巴伐利亞的傳統美食,是太流連忘返瞭。
不過很多球迷很懵圈?啥叫欺騙餐?
就是在一段時間內,連續攝入較低熱量、碳水、脂肪的飲食;再選擇一個固定的時間段吃一次正常的食物(高碳水高熱量高脂肪),以此為一個循環。這樣會使高熱量與較低熱量之間進行交替轉換,讓身體保持正常運轉,不會因為長期食用較低熱量的食物造成身體上的營養單一和熱量缺失的現象。
這是欺騙大腦的一次餐飲,所以稱作欺騙餐。
所以當你減掉很多體重的時候,身體的保護機制會讓你的代謝(能量消耗)也隨之改變。身體會自動減少能量支出,試圖來維持身體的能量平衡,防止饑餓產生,從而更難降低體重。
連續幾天吃低脂低能量的飲食後,給自己來一次高能量、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身體會認為:看起來沒事兒,那可以繼續減脂肪。
相當於運動員在場邊補水的時候,並不是大量喝水咽下去!
很多運動員都是用水沾一沾嘴唇,根本沒有喝下去!更有人漱漱口就吐在草皮上瞭。
這也是對大腦的欺騙,因為大量補水會造成心臟和循環系統的代謝負擔,但又不能不顧及口渴帶來的焦慮情緒,於是就用欺騙的手段告訴大腦,補過水瞭,不要再讓口渴的意識出現瞭。
呂迪格現在是皇馬唯一的正牌中後衛,保持全勤首發,難能可貴。
隊友們紛紛留言,好一頓欺騙餐。
德國人克羅斯最懂得呂迪格的心態,托尼老師留言:很好,但不要一天吃三頓!
欺騙餐隻能吃一頓,不可以一次連續10來個小時吃你想吃的食物,你要做的是隻選一種你最想吃的食物並且隻吃一頓。
托尼克羅斯還指著你全勤防守呢。
阿紮爾已經離開皇馬,表示呂迪格可以嘗試一下他代言的漢堡!
世上再多的快樂也敵不過一餐碳水的快樂!
最近筆者讀到一篇小散文,作者就和呂迪格一樣詼諧幽默:“那是邊吃小龍蝦邊用湯汁拌的面。咸鮮與麻辣混作一團,表面還浮著一層辣油。說不清出世入世,倒更像中年人亂七八糟的生活。我們各自剝蝦,絮叨各自生活裡的“既要又要還要”。人生哪有什麼標準答案,多的是像這碗小龍蝦拌面一樣的五味雜陳。最重要的恐怕是,瞅準時機,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空談和猶豫上。就像吃面一樣,得趁熱。”
這筆法,簡直可以讓呂迪格抄一下小作文瞭。
而遠在一千年前的大文豪蘇軾,則更加沉湎於創造艱難困苦條件下的美食瞭。
世人都知道東坡肉,而蘇子瞻何止隻發明瞭東坡肉?看看他是如何化腐朽為神奇的吧。
惠州市井寥落,然猶日殺一羊,不敢與仕者爭。買時,囑屠者買其脊骨耳。骨間亦有微肉,熟煮熱漉出。不乘熱出,則抱水不幹。漬酒中,點薄鹽炙微燋食之。終日抉剔,得銖兩於肯綮之間,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數日輒一食,甚覺有補。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芻豢,沒齒而不得骨,豈復知此味乎?戲書此紙遺之,雖戲語,實可施用也。然此說行,則眾狗不悅矣。
惠州謫居期間,蘇子瞻給弟弟蘇轍寫信《與子由弟書》,他沒有訴說生活艱辛,也未發泄貶謫帶來的憤懣,而是分享一道最新發明的美食:烤羊脊。
身為謫官,不能與其他官員爭買羊肉,當然也是因為囊中羞澀,每次他都囑咐屠夫留下一些羊脊骨。將羊脊骨煮熟,過瞭水,灑上酒,抹上鹽,烤至微焦。剔撥一天,往往隻有一銖半兩些許肉,但是味極美,品嘗起來有蟹的味道!每隔三五天就要吃一次,感覺大補。
不因買不到肉而心懷怨恨,反而安貧樂道自制“烤羊脊骨”,並引以為傲,在信中向弟弟“曬朋友圈”,調侃自己把骨頭上的肉都剔除幹凈,估計那些等著啃骨頭的狗要不高興瞭。
越是在艱難困苦的年代,越是體現一個人的高貴品質,越能夠彰顯一個人笑傲人世間的一切不如意事,如同張儀“吾舌尚在否?” 《史記·張儀列傳》:張儀被楚相“掠笞數百”,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
相比有殘疾重病的人,身心健康人能手腳靈活的去工作學習,也算快樂瞭。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出自范仲淹《江上漁者》。讀來頓生饑餓感,都想嘗嘗這美味的鱸魚。
蘇軾也有很多關於魚的詩詞名句,“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病妻起斫銀絲膾,稚子歡尋尺素書。”“舉網驚呼得巨魚,饞涎不易忍流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不一而足。
而最讓蘇子瞻終生難忘的一次,是在“烏臺詩案”獄中時吃到的魚。
在被押往獄中的途中,蘇軾和長子蘇邁一起動身;蘇軾與蘇邁約定,送飯隻送蔬菜和肉,如果聽到不好的消息就把二者換成魚。蘇邁嚴格遵守約定一個多月,恰逢糧盡,於是去找人借錢想辦法,囑托一個親戚代送飯。忘記告訴親戚與父親蘇軾的約定,親戚偶然弄到鮓魚(醃制的魚)就送瞭過去,蘇軾見狀大驚,以為罪將不赦,想要向皇帝(宋神宗)求情卻無路可通,於是寫瞭兩首詩給弟弟蘇轍(字子由),強烈地表達詩人對傢的深深眷戀之情。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瞭因。”
“柏臺霜氣夜淒淒,風動瑯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
蘇軾也大體料到獄吏不敢私傳信件,神宗看到此詩也為之動容,蘇軾的筆下,親情的力量感天動地。弟弟蘇轍在兄入獄期間,連連上表皇帝,欲解除在身之官以贖兄罪,就連已退休在傢修養的大臣張方平也為之痛心不已,寫下一封親筆信,派兒子張恕連夜進京營救。
蘇軾走出囚籠後,感嘆寫道:"平生文字為我累,此去名聲不厭低。"
呂迪格的一頓高碳水,引出來多少英雄豪傑感嘆,生活就是這樣的起起落落,哪怕隻有一個呂迪格,皇馬的後防線也一樣充滿瞭苦中作樂。
年終歲末,辛苦瞭一年的塑身狂魔們,也要記得每周來一次高碳水的樂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