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5日,廣州正式官宣17日入冬。在中醫看來,“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意為冬應腎而養藏。
既然腎臟對應的是冬天,冬天的養生自然應該以養腎為主。近日,廣東科普作傢協會食藥同源健康專業委員會成立暨首屆中醫養生與南藥科技科普發展研討會上,首屆主任委員、新安績溪胡氏內科第四代傳人、廣東省中醫院心血管專科主任醫師胡世雲告訴羊城晚報記者,“養腎需根據體質來正確補腎。”
養腎需根據體質來正確補腎
通常,我們的體質分為9種,其中比較常見的有氣虛、血虛、陽虛、陰虛等,這四種體質的人群表現出來的癥狀不同,因此,補腎也各有差異。
(1)氣虛體質:表現為動輒氣短、氣急無力,怕冷的感覺不明顯。胡世雲認為,此時可用黃芪、人參等補氣、烏靈參等,其中烏靈參為補氣之藥,有補氣固腎、健脾除濕的功效。
(2)血虛體質:主要表現為心肝二臟,當心血不足時,可有心悸、失眠、多夢等;肝血不足時可有面色無華、眩暈耳鳴、兩目幹澀和視物不清等。胡世雲表示,像阿膠以滋陰補血為主,阿膠燉雞肉補氣健腎。
(3)陽虛體質:表現為身寒、小便清長、消化不良等。此時可用鹿茸,其有養血補腎的功效,另外也可以用巴戟天燉羊肉等暖身。
(4)陰虛體質:表現為五心煩熱或午後潮熱、盜汗、消瘦等。此時可用養陰清熱的銀耳,比如銀耳馬蹄甘蔗湯,對陰虛火旺不受參茸等滋補的人來說,滋潤而不膩滯,是一種很好的補品。
“冬季飲食應遵循秋冬養陰、養腎防寒等原則,食物以滋陰潛陽、增加熱量為主。”另外,胡世雲還提醒,冬季飲食清淡少食用咸味食物,以防腎水過多;平時可多吃一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的食物有橘子、豬肝、萵苣等。
食藥進補,嶺南群眾有需求
“ 養生當論食補”“藥補不如食補”……老祖宗早就告訴我們要學會吃,學會進補。對於廣東人來說,當歸羊肉煲、天麻魚頭湯、蟲草花燉湯……一些中藥材在民間往往作為食材廣泛食用。如果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即為食藥物質。截至2023年11月,國傢衛健委一共公佈瞭110種中藥材可以作為食品食用,其中包括瞭黨參、肉蓯蓉(荒漠)、鐵皮石斛、西洋參、黃芪、靈芝、山茱萸、天麻、杜仲葉。
據記者瞭解,納入食藥物質目錄的物質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1、有傳統上作為食品食用的習慣;
2、已經列入《中國藥典》;
3、安全性評估未發現食品安全問題;
4、符合中藥材資源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生態保護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
全球著名市場監測和數據分析公司尼爾森首次發佈《食藥同源白皮書》顯示,在110種藥食同源食材中,食用率排在前10名的品類分別為紅棗、枸杞、山藥、阿膠、桂圓、人參、山楂、蓮子、金銀花和蜂蜜。紅棗奪得使用率第一把交椅。
胡世雲表示,食物與中藥存在交叉的地方,這就是藥食兩用物質,其成分有營養成分以及藥效成分,功能上提供瞭營養、養生保健以及輔助治療,對象主要是亞健康以及患病人群,當然,其安全性上也是比較可靠,或者說在限定劑量下均安全。比如鐵皮石斛:使用量≤3.5 克/天,孕婦不宜食用;西洋參:使用量≤3 克/天,孕婦、哺乳期婦女及嬰幼兒不宜食用。
“我們不僅關註嶺南道地的中藥材,還要關註海洋中藥,比如昆佈、牡蠣、海馬等。”胡世雲表示,在食藥同源健康專業委員會成立後,將會編撰大量的食藥同源物質的使用科普以及使用指南以指導群眾更好地使用這類食藥同源物質。
文、圖| 記者 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