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縣:黨建引領“醃制”出振興“鮮味”
紅網時刻新聞12月23日訊(通訊員 程歡)冬至醃肉香,在瑤鄉冬至是醃制肉類的季節。道縣洪塘營瑤族鄉大洞田村立足產業做文章,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打造瑤鄉“生紮”品牌,不斷帶動村民致富增收。
一大早,村集體合作社負責人馮萬蛟便前往村民傢中收豬,村民們一起幫忙燒水、殺豬、刮毛、醃制紮肉忙得火熱朝天,這已經是今年的第二批“生紮”肉。當地村民歷來有在冬至宰豬醃制“生紮”肉,留備過年所用的傳統習俗。“生紮”肉不經火烤煙熏,選用新鮮豬肉在冬至前後醃制並入壇封存,這樣的紮肉口味獨特、味道鮮美,已經是當地的一道特色生態美食。
“我們做紮肉用的豬肉都是當地的傢養土豬,為瞭有足夠原材料,我們每年提前9月跟村民預定土豬,這樣做出來的紮肉味道純正,口感鮮美。”大洞田村集體合作社負責人馮萬蛟介紹道。
制作生紮肉需要將新鮮豬肉切成塊狀,用食鹽醃制一天去除水汽,再按比例用辣椒粉和當地的小籽茶油充分攪拌。一塊塊肥瘦相間的豬肉,經過精心處理後,呈現出誘人的紅亮色澤,隨後放入菜壇子裝好壓嚴實,淋上一層茶油封住表面,無任何添加劑,保留食品最初的美味,經過數十天的密封發酵便可以銷售,送往市民餐桌。
“洪塘營的紮肉主要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進行銷售,今年我們合作社計劃制作瞭5000斤左右紮肉,預計收益有20萬元。”馮萬蛟說道。
洪塘營瑤族鄉地處偏遠山區,海報高、氣溫低,生態環境優越,當地的紮肉、臘肉、野生茶葉、山貨等農特產品豐富。近年來,大洞田村以黨建為引領,充分發揮黨員幹部和能人帶動作用開發鄉土資源,積極做好土特產文章,將地方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產品優勢。同時,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鼓勵引導農戶參與進來,進一步深加工農副產品,並由合作社統一收購、統一對接、統一銷售,不斷推動農特產品走出深山,帶動周邊群眾增收致富。
“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充分利用‘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支持壯大合作社發展,不斷把我們瑤鄉的土特產推廣出去,努力走出一條‘黨建強村、產業富村、文明興村’的鄉村振興新路子。”大洞田村村支部書記李華軍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