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篢鎮:用當地種植的高粱做出的美味高粱餅
時近年末,在荔浦市花篢鎮的花篢街上,一傢用傳統手工制作高粱餅的食品加工廠進入瞭一年當中最忙碌的時節,從全國各地打來下訂單的電話,讓李自毅、李自玲兄妹倆從12月起就沒有休息過。什麼高粱餅竟如此受歡迎?近日,記者專程前往一探究竟。
花篢鎮位於荔浦市西北部,從市區驅車約半小時即可抵達,步行不遠就走到瞭花篢街。還未走進制作高粱餅的工廠,就能聽到“唰唰”的聲音。走近一看,工人們正揮動著長長的鏟子,用大鍋在炒著什麼東西。“這是在炒高粱米,把這些炒幹之後就更好保存。”李自毅對記者說,他們傢用的高粱都是老鄉們在當地種植的,他們目前已經準備瞭2000多斤的高粱來制作高粱餅。
據瞭解,南方高粱種植區分佈地域廣闊,但多為零星種植,種植相對較多的地區有四川、貴州、重慶、湖南等。但這兄妹倆卻不從外地購買高粱,而是發動老鄉在當地種起瞭高粱。“我們當地種植的高粱米質偏軟、偏糯,米殼也薄,炒制的時候容易熟透,做出來的高粱餅口感也沒有那麼硬。”李自毅說,這就是他們傢高粱餅受歡迎的“秘密”之一。
荔浦當地有著很長的制作米餅的歷史,大多是由老一輩手藝人手把手教導代代相傳,李自毅兄妹倆也是如此。他們的母親從1996年開始就制作高粱餅,李自毅兄妹倆從小耳濡目染,用他們的話說,光是看著做高粱餅就看瞭快30年。而用傳統手工制作米餅的方法大多相差無幾,是否好吃的關鍵就在於用料的配比和制作師傅對於用料的把控。
記者跟著李自毅走進廠房,制作高粱餅的原材料盡收眼底:高粱米打成的高粱粉、花生碎、芝麻、花生油、紅糖、豬油等。李自玲早已穿戴整齊,準備一展手藝。“我們一般用兩斤高粱粉配六兩芝麻、六兩花生。”李自玲一邊說著,一邊將三樣食材充分混合,接著倒入植物油、豬油和紅糖,將高粱粉揉成團。“揉到這種軟度、這種顏色就可以瞭。”高粱粉從最開始的肉粉色,經過李自玲的一雙巧手揉搓,呈現出巧克力色,整個面團也在糖、油的浸潤下呈現出油亮的光澤。
面團揉好之後,就可以“壓餅”瞭。取一個有印花的模具,再取一坨揉好的面團,將面團緊緊按壓到模具內。“當當當”,清脆的敲擊聲響起,高粱餅輕松脫模而出,一個模具一次可成型4個高粱餅。脫模後的高粱餅就可以放入烤箱烤制瞭,約等待8分鐘後,高粱餅新鮮出爐。烤制完成的高粱餅散發著陣陣酥香,外觀呈現咖啡色,中間夾著芝麻花生,小小一個,十分精致。咬上一口,確實如李自毅所說,吃起來不硬。咀嚼一會,高粱的香氣溢滿唇齒。
“你再嘗一下這個。”李自玲從另一個房間走出來,“這是我們傢用另一種方法制作的高粱餅。”記者仔細端詳起這兩塊不同方法制作的高粱餅,後面拿出來的這一塊摸起來濕濕的,咬上一口,又軟又糯,口感很像吃糕點。“這一塊是蒸出來的,相比於烤制的不那麼容易上火,也更軟一些,更適合老人和小孩子吃。”李自玲說,有很多外地的客人指定購買蒸制的高粱餅,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鼓勵。
就在采訪過程中,不斷有新的訂單電話打進來,李自毅兄妹倆也不斷忙著制作、打包、發貨。面對源源不斷的訂單,高粱餅的一些制作工序可以使用機器代替從而提高產量,為什麼還堅持使用手工制作?“隻有手工制作的味道才會比較純正,機器永遠無法代替人工對食材混合的把控,堅持手工制作也是對我們口碑的一種傳承。”李自毅驕傲地說。
盡管使用傳統手工制作的高粱餅費時費力,卻承載著當地的傳統飲食文化,是當地群眾智慧的結晶。它不僅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也吸引瞭越來越多的外地食客爭相購買品嘗。而通過品嘗這種美食,就能感受到制作美食的人,也是對傳統制作手藝的尊重和傳承。
來源|桂林日報(記者劉菁 通訊員何鴿 餘佩君)
桂林日報社新媒體運營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