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天以來,你喝熱飲瞭嗎?
寒冷的冬日裡,煮一鍋熱氣騰騰、果香四溢的熱飲,一口下肚,濃鬱的果香混合著肉桂香料的香氣,近幾年成為瞭上海許多年輕人的“入冬儀式感”。
天一冷,不免就會想到些厚重的香料,比如熱飲裡必不可少的肉桂。
今年冬天,肉桂味的飲品、甜品在滬上“爆火”,除瞭濃鬱肉桂味的熱飲,滬上多傢面包房也“卷”起瞭肉桂卷……蘋果與肉桂,每到這個季節在西方更是一對被“鎖死”的好搭檔,蘋果肉桂卷、蘋果肉桂吐司,暖洋洋的蘋果肉桂茶……這些出現在不少西方影視作品中的冬日“常客”們看上去就帶著甜蜜的香氣。
但如果你想在傢中自制一杯熱飲,大概率會收到媽媽們的疑惑:肉桂?這個不是燒菜燉肉用的嗎?
中國人用來燉肉但外國人用來做飲料的,是同一種香料嗎?
其實,肉桂卷、熱飲裡放的肉桂和燉肉用的肉桂桂皮,雖然同樣是氣味濃烈帶著“桂”字的香料,卻不是同一個東西。
植物學概念中,中國傢庭傢中廚房常備的“桂皮”,主要是中國土生土長的肉桂(Cinnamomum cassia),而在各種國外飲品、甜品中添加的“肉桂”,基本都是錫蘭肉桂(Cinnamomum verum),這幾種植物之前被分在樟屬,而根據植物所最新發表的研究成果,今後可能就要歸入新命名的桂屬啦。
桂皮、肉桂 “傻傻”分不清楚
桂皮和錫蘭肉桂中濃鬱風味的來源主要是肉桂醛、芳樟醇和丁香油酚,二者這幾種成分含量不同,所以風味存在差異,也導致瞭它們的用法不同。與錫蘭肉桂相比,中國傢庭常見的桂皮顏色更深,為紅棕色,皮厚且堅硬紮實,口感更加刺激,略帶苦澀味,這也是甜點和飲料中常用錫蘭肉桂,而非桂皮的原因。
桂皮在中餐中最常見的用法就是去腥和增添風味瞭,茶葉蛋、鹵味、紅燒肉……這些菜肴中都會看見桂皮的身影。
桂皮還被用進瞭中餐調料五香粉和十三香裡,無形地融入瞭中國人的餐桌。
再來看看錫蘭肉桂。“錫蘭”其實指的就是斯裡蘭卡,但除瞭斯裡蘭卡,馬達加斯加其實也產錫蘭肉桂。肉桂是第一批穿越印度洋到達西方世界的香料。
如今,國外使用肉桂經常是以肉桂粉的形式,而且用法較為多樣,甜點類、咸類烹飪、飲品裡都有它的身影。比如,誕生於瑞典的肉桂卷就是錫蘭肉桂進入歐洲後誕生的產物,從1999年起,瑞典更是將每年10月4日定為肉桂卷日。
能祛寒止痛,還能提高記憶力?
捋清瞭國產肉桂和錫蘭肉桂的用途不難發現,幾個世紀以來,香草和香料一直被不同文明地區的人們利用與不同的食物產生“化學反應”,創造出更豐富的感官享受。但你知道嗎?這些香料在廚房以外還有更多的用途。
在西方醫學研究人員看來,肉桂具有提高學習力和記憶力的功效。一項發表於《營養神經科學》(Nutritional Neuroscience)的綜述研究提出,肉桂中的肉桂醛、芳樟醇和丁香油酚可以對認知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美國拉什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則指出,人體在消化肉桂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苯甲酸鈉會進入大腦,增強海馬體中的蛋白質濃度,從而改善人的學習能力。
而在中醫記載中,肉桂更是一味中藥材,《本草綱目》中記載:“堅筋骨,通血脈,宜導百藥,久服,神仙,不老。”在中醫看來,肉桂,味辛、甘,性大熱,歸腎、脾、心、肝經,通俗來說就是能散寒,溫脾胃,暖肝腎,祛寒止痛,散瘀消腫,溫通經脈。不過嚴格意義上,中醫所說的肉桂與食用的桂皮也不能等同,藥用肉桂含有桂皮醛,桂皮不含有桂皮醛,當藥用時應註意鑒別,不可混淆使用。
需要提醒的是,肉桂藥性辛熱,對於代謝綜合征及相關疾病要辨證選藥、合理使用,孕婦、陰虛火旺、月經過多、盆腔炎、咽痛及有其他熱病的人群應忌食。
來源:上海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