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直以來,校園午餐備受關註。“預制菜”風波後,午餐更是引起社會和傢長的重視。最近寒潮來襲,如何讓學生吃飽、吃好、吃得開心?近日,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走訪瞭多所學校調查發現,不少學校因地制宜地積極開展嘗試與探索。在一頓午餐中,還蘊含瞭生動的食育教育。
11時35分,中國中學食堂2樓開飯瞭。與學生去食堂吃統一的盒飯不同的是,這裡的高中部校園午餐改為按需取餐。
午餐可以自選,給學生們帶來新奇感。
學校裡的午餐可以自選,給學生們帶來新奇感。“在學校吃午餐,變成瞭一件很開心的事!”高三(1)班學生小顧說。記者看到,在食堂2樓專門辟出一塊區域,每天午餐6個菜,還有主食、點心、湯品,同樣的一套菜肴一式兩份,分別安放在取餐區域的兩側,加速學生選菜、取餐的速度。在盛放菜肴的盛具下端,還有專門的保溫裝置,確保冬天的午餐菜肴不會變冷。
午間時分,同學們依次排隊,拿好餐盤,選取自己想吃的菜,然後根據不同年級、班級劃分的區域入座用餐。“因為自選的菜肴都是自己喜歡吃的菜,飯菜都是按需取餐,更容易做到光盤。”同學們說。
深海魚餅、紅燒肉圓、南乳鴨根、番茄炒蛋、肉糜粉絲、莜麥菜、三絲炒面、豆沙包、酒釀圓子、蝦皮蘿卜湯……調整後的午餐每天6個菜,葷素搭配,還有米飯、點心等主食和湯品,在確保營養的基礎上,讓學生有所選擇。
從這學期起,中國中學高中部學生午餐改為按需取餐的形式。學校之所以進行調整,是因為同學們在此前的用餐過程中,總感覺學校午餐的菜式太少。有的同學到午餐時分,索性就不去食堂用餐瞭。雖然學校在采取午餐盒飯時,也嘗試推行大份菜、小份菜兩種不同的用餐形式,但有些女同學胃口很小,每次午餐隻吃一兩口,還是存在較多浪費。從這學期開學前,經過對學生、傢長的征詢意見,以及傢委會商討,為瞭盡可能提高學生校園就餐的滿意度,學校多次與供餐單位溝通,決定嘗試采用按需取餐的方式。
食堂師傅當天現場烹飪。
記者瞭解到,調整後的午餐,除瞭在新鮮的原材料上增加品種,食堂師傅當天現場烹飪,在烹飪方式上不斷創新,增加瞭菜肴的花式品種,滿足學生喜愛的口味。像以往學生不太愛吃米飯等主食,如今食堂師傅把饅頭制作成花式點心,米飯燒成炒飯,學生就變得愛吃瞭。
“午餐時分,哪些菜肴消耗量大,說明孩子們都喜歡吃;哪些菜肴剩餘較多,相對而言,就不太受歡迎。”中國中學高中部食堂師傅說,最近食堂新推出的番茄沙司牛肉,孩子們特別愛吃,一個中午先後要端出六大盆。對於食堂提供的菜單,學校總務主任每周都會自己先審核一遍,再由年級組長審核,根據需求量的大小,不斷優化菜單。本學期以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比較,同學們最青睞的還是香氣十足的菜肴,比如:香酥雞米花這個新品,孩子們特別愛吃。考慮到屬於油炸食品,烹飪時盡量少油少鹽,讓學生吃得健康。對於豆制品等常規菜,食堂大廚不斷翻花樣燒。男生普遍愛吃的紅燒大排、番茄炒蛋,酸酸甜甜,也頗受歡迎。
吃多少,取多少,註意用餐禮儀。
“吃多少,取多少,註意用餐禮儀。”記者在食堂宣傳欄上還看到,墻上貼著“小細節、大文明——校園用餐禮儀”,倡導學生午餐光盤。“在用餐管理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地精細化調整,因為讓孩子們喜歡吃、吃自己想吃的,才能不浪費,養成愛糧節糧的好習慣。”校方相關負責人說。
記者調查發現,在公辦中小學裡,學生午餐采用按需取餐的形式,對校園管理挑戰不小,有無推廣可能,還需要克服哪些難點?中國中學副校長王潔認為,首先是場地的挑戰。中國中學的食堂有兩層樓面,全校高中生800多人,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級學生錯時用餐,避免食堂擁堵,同時老師也對學生排隊、取餐、入座一系列的路線有所規劃,讓用餐有序。其次,相對而言,中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較強,對取餐、用餐禮儀掌握較好。學校還安排瞭午餐值班老師,進行陪餐與管理。最近,學校還在籌備高中部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希望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對午餐用餐進行管理。隻要各方共同努力,讓學生吃飽、吃好、吃得開心,將不是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