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食堂:守護最美“夕陽紅”
(作者:牟曉涵 指導老師:杜紫薇)
這天是8月13號,上午十點半,知瞭隱匿在樹林裡歡快地叫著,老相拿著飯盒滿頭大汗的走進瞭食堂。“來的這麼早啊老相,食堂還不讓打飯呢!”一樣早早來排隊等著的老姐妹對她打趣道。老相挨著她們坐下,屁股還沒做安穩她們就說起話來瞭。
年紀越來越大,吃飯也開始糊弄
“老相啊,最近早晨遛彎怎麼都沒看見你?”費紅芳問道。老相聲音裡帶瞭些驕傲地答道:“傢裡的孫女子要回北京瞭,早晨上午的不得伺候著做飯吃?”老相傢裡有個小孫女,二十八九,研究生畢業以後,參加工作都三年瞭。她覺得孫女很有能力,可還是有點遺憾,在北京當老師的孫女每年隻有寒暑假回來待幾天,她和孫女處不夠。可她又矛盾的覺得,不能說這種話來絆住孩子,於是把那些說不出口的話炒進一頓頓美味佳肴裡。
其實在前幾年,老相送自己傢小孩去上學之後,總是要在傢吃幾天溫飯的。人老瞭,胃口也小瞭,一頓飯能溫著吃上兩三天。她和老伴對吃的也不計較,隻要吃不壞肚子就繼續吃。
衛生部北京醫院2020年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65-69歲老年患者營養不足發生率為8.91%;80歲以上老年患者營養不足發生率超過10%。隨著年齡節節攀高的營養不良率,反映出老年人在吃飯方面的問題亟需解決。
(數據來源:衛生部北京醫院)
“長者食堂”建立,改善老人吃飯狀況
這個狀況從什麼時候開始改變的呢?老相記得那是2021年的9月13日,村裡建瞭一個“長者食堂”,號召村裡七十周歲以上的老人到這個食堂裡吃飯。食堂很大,能容納100多人,配瞭2個廚師和3個服務人員,中午提供2葷2素1湯,70歲以上的老人能隨意挑選,米飯饅頭隨吃隨添。
不過,好景不長。食堂要運營就要有資金,村裡要老人每人拿兩塊錢,大傢不太願意出,再加上嘗著飯的味道一般,漸漸地,來這個食堂吃飯的人就少瞭。
村委會慢慢瞭解村子老人們的顧慮,並將這個問題上報給市裡,各方協商,最後出瞭一個政策:兩塊錢村裡放,上邊給補一部分,村裡也給補一部分,不用老人再自己出吃飯錢。
這個方法是真奏效,一下子找到“病源”並“對癥下藥”。來長者食堂吃飯的老人又多瞭起來,一到瞭飯點,一百四五十號人來打飯,好不熱鬧。
老相的生活水平也得到瞭改善。早上和老伴一起把昨晚剩下的一點兒飯熱瞭吃,趁著天涼快去早市買點菜。逛著逛著就十點瞭,拿上飯盒到食堂坐等打飯,兩人份就夠自己和老伴吃瞭。下午把中午剩的饅頭熱一下,煮個玉米糊,早上買的菜炒炒,一天的飯就對付著過去瞭。老相吃完飯再出去找來姐妹一起坐在街上聊天,生活過得簡單快樂又自在。
對於老人來說,不僅僅是食堂
“老相,愣什麼神呢?問你今晚上要不要一塊出去耍?”牟玉華故意提高瞭嗓門問道。老相思考瞭一會,問道:“上哪耍?”牟玉華聽她這問題笑瞭,“上哪耍?你說上哪耍?村子後邊那個廣場嘍,帶你去跳舞。”老相一聽這還瞭得,她這都快八十的人瞭,還去跳舞,一把老骨頭再跳散架瞭。
她連忙擺瞭擺手:“要去你自己去,我折騰不動,我最多也就繞著村子走走。你這個老牟,78歲瞭還要跳舞,你也註意身體吧。”周圍的老姐妹們瞬間笑開瞭花,牟玉華也笑著道:“老相你還挺關心我,那說好下午吃完飯一塊遛彎。”
這個長者食堂的開辦,確實給老人的生活帶來瞭很大的便利。吃飯不用花錢,還能讓老人和朋友們聚在一起聊聊天,有人陪著鬧著,生活都變得有滋有味起來。老人們也很感激,老姐妹們說起來這個食堂都是贊不絕口的:“跟著社會沾光,跟著共產黨沾光!”
“長者食堂”亟需可持續發展方案
但是顯然,一個“長者食堂”開辦並維持住,並不是一件易事。市裡給補貼,建一處“長者食堂”就給13萬元;采取“政府補一點、集體出一點、個人掏一點”的多方支付方式。當年整個經開區,就數老相他們村和小董傢村辦的火熱。前不久,老相飯點在街上遇到小董傢村的熟人,不經意間問起來,這才得知隔壁村的長者食堂早就不開瞭,場地都租出去瞭。
老姐妹們聽瞭也是一陣唏噓。老相說:“我聽他那意思就是村裡老人吃食堂每人拿五塊,然後就和咱們村一開始一樣,沒人去吃飯,久而久之就倒閉瞭。”
這隻是其中的一個。根據調查,到目前為止,經開區多個村子未曾開辦“長者食堂”,少部分村子建設“長者食堂”而未曾投入使用,開辦“長者食堂”村子面臨倒閉壓力。
造成這一困境有諸多原因。像老相所在的村子,第一困難就是運營,“長者食堂”多數由村集體墊資或臨時拖欠,負擔較重;第二是資金籌集渠道不夠寬,村子裡“長者食堂”的資金來源一個是村集體、另一個是政府撥款,因而不足以支撐“長者食堂”走得長遠;第三是運營管理機制仍然不太規范,“長者食堂”大多僅依靠村“兩委”幹部管理運營,管理形式單一。
我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0056萬人,占總人口比例的14.20%,65周歲以上人口居世界第一位。在深度老齡化的社會,老人的吃飯問題就是最大的民生問題。
(圖源:中國政府網—2021年度國傢老齡事業發展公報)
開辦“長者食堂”是針對老人吃飯問題開出的一劑“良方”。上海師范大學柳佳寧就農村“長者食堂”建設問題發表的論文《關於農村幸福院“長者食堂”運營狀況的調查報告》提出,要實現“長者食堂”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從機制建設、財政投入、模式創新、智慧應用等多方面入手”。
(柳佳寧:關於農村幸福院“長者食堂”運營狀況的調查報告 圖源:知網)
政府需要占據主導地位,進行統籌規劃,當好“掌舵人”;村委會和居委會要積極拓展各方資金渠道,將運營成本和現有資源盤活,做好“實踐者”角色;各方要形成合力,創造一個綜合型養老服務中心,造福更多的老人群體。
老相等一眾人聊著聊著就十一點瞭,食堂準時開飯。周一的菜單上寫著:小酥肉、豆角粉條、酸辣土豆絲、小米粥。老相和老姐妹們拿上飯卡和飯盒,排著隊去打飯。老相分文不花,打瞭兩人份的,傢裡還有老伴在等著吃。
(擺放在食堂最前面的每周菜單,牟曉涵攝)
牟玉華傢裡的兒子在外邊幹活,中午回來吃飯,她著急,就先打上飯走瞭。等到老相打完飯準備回傢的時候,又見牟玉華風風火火的回來瞭:“誰拿茬瞭飯盒,把我的飯盒帶走瞭!這不是我的飯啊!”
打飯的夥計不是這個村裡的,因為整個食堂都是對外承包出去的。但是待在這裡時間長瞭也彼此認識,安慰道:“您在這等等,說不定一會人傢就拿回來瞭。”老相和玉華關系好,一時之間也不急著走瞭,陪著玉華一起等著。沒出五分鐘,人傢也找過來瞭。“好你個老張,我的飯比你的還好吃點麼,你拿我的飯!”玉華笑罵道。一個村子裡的老人來食堂吃飯久瞭彼此都認識,一個小烏龍也都沒放心上,等玉華收拾好瞭,老相和她一起走出瞭食堂。
“老相,你可別忘瞭,下午吃完飯出來耍。”“老相,我這年紀真的打瞭,食堂裡好多飯我都咬不動瞭。”“老相,我孫女也在北京工作瞭,咱倆下次介紹她們認識吧。”……
老相有時總會覺得玉華應該去說相聲,她說起話來就沒個頭。不過自從在長者食堂認識玉華和她做朋友以後,聽久瞭也不覺得煩。知瞭晌午頭也不停的叫,不過老相也不在乎,她拿著方帕擦瞭擦臉上的汗,畢竟“民以食為天”,吃上飽飯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