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蒿子火,嘶啦嘶啦燃燒
煙火氣,絲絲縷縷纏繞房箔
木頭鍋蓋打開瞭
蒸出一鍋溜光湛亮黏豆包
大團大團霧氣,烘托出一片歡笑
筋叨叨香味兒,熏彎瞭一道道眉毛
莊戶人,進瞭臘月就淘米呀
黏豆包,成瞭老東北過年風向標
【視頻】
在寶清,有一種心頭愛叫粘豆包,對於東北人來說,到冬天若是吃不上一口粘豆包還真是想得慌。當一盤熱氣騰騰的粘豆包擺在你面前,“多吃點”這樣的話甚至不必說出口,暖意便已融入心間,這也是寶清人抹不掉的味覺記憶。
凌晨3點,手工香粽坊的平房裡竟是老兩口忙碌的身影,一盆面在張阿姨的巧手之下變成瞭精致可人的粘豆包。
手工香粽坊張阿姨:粘豆包是東北最特色的一個主食,最開始做是在樓房裡,用的是煤氣,做出來的味道總感覺不對,後來我們又租的平房,用大鍋蒸,在經過一次次的調整後終於包出瞭以前的味道,甚至口感上也有提升。為瞭能夠保留粘豆包傳統口味,鎖住一代代寶清人對粘豆包的鄉愁,從和面、攥豆餡到包制、蒸制我們用的都是最傳統的方法,我們也是想讓更多的人能吃上真正東北最特色最傳統的手工制作的粘豆包,兒時記憶中的味道。
抓起一塊面,用手指捏出一個坑,再把準備好的豆餡放進去,熟練地把豆包包緊,一排排整齊碼放在托盤裡,一切有條不紊。
張阿姨:傳統粘豆包是大黃米面,但是吃瞭會燒心,我們做的粘豆包是用黏玉米碴子泡發之後推成水磨,用水磨面包的粘豆包,紅豆用的也是寶清當地最好的紅小豆。傢裡有老人和小孩的,既能品嘗到傳統粘豆包的美味,對於消化還沒有負擔,好吃又健康!
包豆包是講究造型的,老話講也是傢風的體現。最好的造型是底寬上窄,光滑圓潤,小巧玲瓏。擺在托盤上整整齊齊,就如整裝待發、嚴陣以待的隊伍。
粘豆包蒸熟後,透過粘豆包的色澤,就能看出豆包的質量。上乘的豆包,色澤金黃,特別是蒸熟後,那白色就變成瞭黃色,稍涼片刻,用手輕輕摁一下,下去的凹處即刻就自動彈起來,好的豆包彈性極強。上鍋一蒸,玉米香、豆香,一起交融,散發出的就是東北味。
粘豆包,滋養夾裹著無數寶清的童年記憶,它是物質匱乏時代大地賜予果腹的美食,更是幾代人記憶裡最溫暖的情懷。正如它的名字——粘豆包,黏住對傢鄉的思念,包裹新年的美好祝願。
記者:孫永凡 裴峪
統籌:武超
責編:賈麗娜
別忘瞭點亮下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