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那些事
公司下達搬遷通知後的第二天,南瓜就請假去辦理瞭簽證。當然不是為瞭6k的工資換房子換城市跟著公司走,而是計劃在簽證下來就辭職來一次境外遊。
起初,南瓜甚至想過為瞭不用做旅遊攻略,直接報團跟團走,但在社交平臺上瞭解旅遊團的過程中,看到瞭“三亞某旅行社一導遊因遊客不購物,在上車後與遊客發生激烈爭吵”的視頻後,果斷打消瞭這個念頭。
旅遊業雖然已經經過多年的發展,但當下給到南瓜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旅遊團最大的變化僅限於不同的路線設計和多元化的定制遊,而在大多數旅客選擇的旅遊團中,服務並沒有具體的標準,各大導遊服務能力參差不齊。
事實上,回顧過去的這些年,旅遊業不僅沒有因為2015年的旅遊熱而發生改變,近幾年更是直接大跳水,完全沒有業務可做,眾多導遊退圈的退圈轉型的轉型,還有就此歇業的,更不要提服務的變化。
說到底,旅遊服務作為一個較為高端化的行業,發展多年服務質量仍然沒有得到多大的提升。
最關鍵的是,受行業大跳水的後遺癥影響,2023年報復性旅遊小高峰的到來,連基本的招聘導遊都變得異常的困難。
通過目前市面上的信息來看,無論是浙江開化開展的“百萬年薪聘導遊”,抑或是江蘇揚州推出的“旅遊春風”產才專項政策,無一不是立竿見影的存量“搶人大戰”。
一、為什麼旅遊業一“導”難求?
業內人士表示,導遊導遊,隻要有“遊”的群體,就有“導”的空間。
然而這句話在今年徹底被顛覆瞭,旅遊團導遊供不應求。中國旅行社協會導遊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健表示:“保守估計,此前三年導遊群體流失率在30%—40%之間,而跟旅行社解約的,流失率高達50%以上。”
而導致導遊回流慢的原因在於,自行業按下暫停鍵以來,帶領旅遊團隊的導遊們紛紛走上轉型之路,或做保險、或做婚慶、或轉戰“線上”當主播,又或是找新的就業創業機會。
有一說一,對於擁有良好轉型成績的導遊來說,實際上並沒有再回歸線下導遊的必要。
例如曾獲2019寧波市導遊風采大賽中文組一等獎的導遊徐本鋼,如今已是浙江某旅遊業旗下直播團隊的負責人,不僅與團隊成功運營瞭4個抖音號,還經常為浙江商業技師學院酒旅專業的學生傳授實戰經驗。
而雲旅遊的市場空間實際上也是存在的。根據《2022新旅遊消費趨勢報告》顯示,“直播雲旅遊”已經被超過一半的“Z世代”年輕人所接受,11%的人表示“經常看”,越來越多人習慣瞭宅傢“雲旅遊”的方式。
當然,這些還不是行業導遊回流慢,甚至是缺席最根本的原因。從根源上看,目前該職業存在最大的問題在於,其社會地位與崗位要求的巨大的倒掛和背離。
直白一點來說,社會地位極其低,但其實這個工作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極其高。加之近年來,相關旅遊院校導遊專業招生人數大幅度萎縮,導遊後備力量不足。
更重要的是,收入與業務能力不成正比。比方說,帶團10年20年和帶團兩年三年,收入很難有明顯不同。所以,基本談不上職業生涯的積累,或者說,積累難以從收入中反映出來。
以導遊職業的艱辛程度,和對腦力體力以及雙商要求之高,來看待所謂的比一般工薪族高一些的收入,其實收入的性價比是極低極低的。
如果不是發自內心的喜歡旅行,不喜歡和人打交道,也不喜歡四海為傢浪跡天涯的生活狀態,而純粹是為瞭一份收入來從事這個職業,一定會被虐的痛苦不堪,也很難堅持下去。
另一方面,經歷過行業大停頓,更多導遊開始為長遠做打算。
原因很簡單,此次導遊荒的根源實際上也有旅遊行業制度不規范的原因存在,不少旅行社不願意跟導遊簽合同,追求的是短期效益。
據悉,國內導遊人員的收入主要由基本工資、帶團津貼、“回扣”和少量小費構成,勞動保險由旅行社代買或自己購買。
以昆明市為例,隻有少數旅行社的專職導遊才有固定的工資,金額多在300元左右;帶團津貼在外語導遊中較高,但在國語導遊中隻有部分旅行社發放,大致為每團每天15-30元左右;至於小費,在海外旅遊團中比較普遍,而在國內除瞭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少數旅遊團外,基本上不多見。
數據來源:職友集
如此一來,“回扣”就成瞭大多數導遊人員的主要收入來源。然而,導遊工資某種程度上是受遊客數量多與少所波動的,當旅遊高峰結束後,很難說導遊的工資構成不會直線下降。
可以說,前期流失的人員是否能回流,也與旅行社是否能吸引導遊回歸以及工資保障、社會評價等息息相關。
更何況,將時間維度拉長來看,當下的報復性旅遊隻不過是表象。
二、報復性旅遊隻不過是“表象”
雖然凜冬過後,大部分人的旅遊欲望被激發,但各種不同形式的旅遊景點還處於一種緩慢上升的趨勢,並不像當時三亞出現井噴式的報復性旅遊。
更重要的是,從旅遊社的角度出發,利潤並不會特別高。
首先,2023年元旦,各地旅遊景點爆棚,三亞更是人滿為患,於是不少人都認為報復性旅遊來瞭。實際上,按可比口徑,出遊人數僅僅恢復至2019年元旦節假日同期的42.8%,而更慘的是旅遊消費,僅僅恢復瞭35%。
說到底,這三年來大傢幾乎都經歷瞭收入下滑,放開後的第一次旅遊肯定更精打細算,更要求高性價比出行,傳統旅遊團不一定是所有旅客的首選。
其次,最為關鍵的是,在這三年期間,很多專門接待本地旅遊團的餐廳都倒瞭,跟團遊的供應鏈就緊張瞭。
根據天眼查數據顯示,餐飲行業在2023年新年前,就已經有49.5萬傢餐飲企業倒閉。
熬過寒冬的酒店也開始提價,趁此機會回本。根據攜程平臺數據顯示,元旦西雙版納酒店均價為804元,價格漲幅最高,達到1.7倍;大理漲幅次之,為36%,均價為601元;近期大火的三亞也成為住宿最供不應求的城市之一,價格漲幅近三成,酒店均價最高,達到1553元。
而在微博上,#2萬多一晚房間漲到5萬多#的話題詞直接沖上瞭熱搜。
根據旅行平臺顯示,“五一”假期首日(4月29日),北京天安門、南鑼鼓巷,上海外灘、迪士尼度假區,長沙五一廣場及重慶解放碑步行街附近均有酒店顯示滿房。
此外,部分酒店已悄悄漲價,比如位於上海東方明珠塔內的空中酒店,平日價格為28888元/晚,“五一”假期期間的價格已經漲到58888元/晚。
這也意味著,眼下也很難找到價美物廉的酒店和餐廳,旅行社的利潤率提高起來還是有點困難的。
不過,旅遊業並不是沒有市場,比方說開放後的國際旅遊大有可為。
根據上海機場披露的運輸生產情況簡報顯示,國際航線旅客吞吐量達28.92萬人,同比增長418.28%。港澳臺航線旅客吞吐量26.27萬人次,同比增長127.25%。
根據旅遊局的最新數據顯示,過去2個月,新加坡迎來瞭189萬人次的外國旅客,和去年同期的12.4萬人比起來,增長瞭14倍。
根據新加坡旅遊管理學院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導遊課程今年以來的詢問和報名比去年增加4成,招生人數已超過去年全年的總數。
更重要的是,目前國內旅遊社緊缺的、高薪聘請的,實際上大多數都是具有一定能力和經驗的境外導遊。
3月2日,在多個平臺上,關於導遊招聘的消息層出不窮,多傢旅行社開出萬元上下的月薪招聘海外領隊、外語導遊等。
然而關於導遊的實際問題也是存在的。在此之前國際旅遊更多是圍繞單個海外區域展開的,如今在國際遊全面開花的背景下,原有導遊存量是十分有限的。
另一方面,導遊資格證考試多次延期甚至取消,不少高校畢業生也暫時無法上崗。同時,由於近期旅行社訂單上升較快,旅行社也更需要有經驗的導遊迅速接上,來不及培養新人。
就以單個地域的公開數據來看,今年共有278名考生報名參加宿遷考點的全國導遊資格考試筆試,受疫情等因素影響,本次筆試缺考87人,缺考率為31.3%。
三、旅遊業的“門檻”有待提升
從以上來看,大多數人或許會認為導遊是夕陽行業,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事實是現在旅遊業的導遊很多,但好的導遊太少。
一個優秀的導遊能提供的沿途服務和講解,個性化的愉悅的旅行體驗,是自由行或者人工智能導遊永遠代替不瞭的,稀缺而高檔次的消費。這塊市場是一直存在,而且會越來越大的。
但是目前的狀況是沒有幾個導遊能真正達到服務高端定制人群的需要(文化知識儲備,服務質量以及應急應變能力)。
舉個例子,目前英文導遊日薪300到500元(再加小費) 有國外高端系列團,可以達到工資+小費保底日收入1.5k聘用口語,文化和業務能力超強的導遊,但是每年都在苦惱找不到人,因為來應聘的很多,真正能達到公司要求的卻少之又少。
換個角度看,導遊出現短暫性“緊缺”隻是問題的表象,更重要的是導遊既要專,又要精,還要是“雜傢”,更要順應時代的變化。坐在幾十人的大巴車上,每天重復著千篇一律導遊辭,走著一模一樣行程,這樣的時代已經結束瞭。
現在遊客種類豐富,親友團、戰友團、同學團明顯增多,個性化的旅遊定制項目多瞭,遊客在不同景區景點的需求也不同,這對旅行社和導遊的能力素質來說都是一種全新的考驗。
另一方面,在提升普通領隊與高端定制領隊各方面的服務能力以外,消除傳統旅行團所存在的購物陷阱、車銷自費等老毛病同樣重要。
2月6日,一網友稱參加廣西一旅行團時被強制購物,不達消費標準不給房卡的視頻引發關註。旅途第二天,導遊才宣佈每人必須消費滿400元,否則不給房卡,因此與團內另一遊客發生沖突。
令人詫異的是,旅遊市場整治“零負團費”已經這麼多年瞭,從業者依然“我行我素”,並且一廂情願地認為遊客必須遵守這些“潛規則”。
此外,根據相關機構發佈的春節期間投訴情況分析顯示,旅遊投訴也相應大幅上升。
客觀的來說,旅遊市場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給遊客更好的體驗,需要導遊做好自身的職責以外,旅遊社還需要杜絕“低價團”的上躥下跳,兩者同樣重要。
參考數據:
海拔新聞:海南旅遊市場復蘇,導遊出現短暫性“緊缺”。
中國導遊:今三一五:導遊,這職業好嗎?
寧波晚報:“近100人隻剩5個瞭!”寧波這個行業,一人難求!
數據來源:天眼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