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是最坚韧的植物之一,四季常青,多以聚群生长状态出现,形成竹海风景。古人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竹海风景,不仅势态和谐,景色优美,也代表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像在武汉江夏区纸贺路铁贺路附近,就有一座远近知名的楠竹场,其规模庞大、竹海广袤,非常壮观。路过打卡,沉浸其中,只觉得置身在无边的绿幕里,幽深悠远的意境,又有几分影视基地的观感,让人流连忘返。
相对于其他的自然植被,竹子的生长非常有特点,但竹海的形成却并非短时之功。楠竹场远离城市,接近武汉和咸宁的地界边缘,前往打卡,要走的行程不短,以自驾适宜。参考的路线为,可以在城市的三环线、绕城高速南李路和纸贺线出口下,之后一直向南行驶,到达与贺站街交汇处路口再向东转到铁贺路,抵达楠竹场小巴站点即是目的地。相比较于城市的布局和风景,铁贺路这边是纯粹的郊野面貌,以丘陵地形为主,山峰不多,所以竹海的存在分外吸引人。
顺着乡道走进楠竹场里,能够看到周边有明显的人工管理痕迹,毕竟是一座巨大的林场。在进出口处,首先看到的其实还是眼前偌大的竹林盛景,它的面貌并不完全,只有外缘一圈竹子,且由于山地的高度差掩映,也看不到竹海的全部。其次,进出口处建筑了围墙和大门,路面还铺了水泥,直通竹海边上,应该是为工程等车辆而准备。最后,在出入口处还有一条环形的水渠,作为蓄水池的功能存在,能够起到一定的抗旱作用。
继续向着竹海里走去,只有一两百米的距离,但走过来感受到的环境氛围变化极大。突出的感受是被一块巨大的树荫给遮住了,抬头看去,是弯弯的竹子,朝着路面这个方向垂来,形成优美的弧形轮廓。竹子的个头都很大,直径最小的都有成年人手臂粗,它们绵延成排,在横纵多个方向密集生长,清一色的枝干看着新鲜清脆。由于竹叶的掩盖,这边路面上已经没有光线直射,微风吹来,空气里是淡淡的清香,十分凉爽。
站在竹林前,观察到的竹海景致慢慢开阔起来。俯身下去,作仰视随拍,镜头里全是硕大的竹子枝干,密度均匀,相互直挺挺伸展向天空。从成色看,大小不同的竹子表皮的颜色也有差异,且主杆要到10米以上的地方才有竹叶分叉开来。也就是说,站在竹林下方,看到的全是“光秃秃”的枝干,其表面光滑,竹节显著,每一节都很狭长。哪怕是最小的一根竹子,目测都有十米以上的高度,轻轻抱住竹竿摇晃,枝叶飒飒作响,听风辨雨十分应景。
继续向着竹林深处走去,虽然地势慢慢抬升,但竹子的生长状态没有受到一点影响,还是一如既往的态势与规模。树林下的地面,实际上已经没有“宽阔”的空地,视线接触之处,都被竹子的主杆打破,也因为竹子的存在,使得往来之间行走需要小心翼翼,很容易直接撞在一棵竹子上,然后被反弹回来,接着又靠到后面的竹子上,震出一些叶子下来。而竹根处的路面泥土,被厚厚的枯败叶子堆积,跺开露出深色的泥土,相当肥沃。
身处在偌大的竹林里,确实可以感受得到所谓竹海的意境,它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组成的。简言之,在楠竹场里,已经完全听不到其他的噪音,人声、机动车声音等等不复存在,竹林里的竹叶被风吹拂,那种沙沙的声响与其他树叶的碰撞与众不同,它显得更加清脆和纯粹。扶着竹枝,顺势往上看,总觉得人也可以飞速爬上爬下,在竹海里飞跃,那种畅快自由的感觉像是长了翅膀,肆意飞翔。季节虽然不停转换,但在竹海里,时节像是被凝固了,只有凉爽的感觉。
站在楠竹场里,身临其境在竹海,其实想到更多的还是相关的文艺作品。比如古诗词里对竹海的描摹,句子数不胜数,“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是竹海送别;“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竹海的冥想;“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是竹海的品格。当然,也有相当多的影视作品里,也有竹海的剧情,以武侠剧的动作场面最为引人入胜,《十面埋伏》《卧虎藏龙》《绣春刀》等等,无不透露出现代人的想象力。(喵星人日志原创随笔文字,部分插图未及时标注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络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