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冬日养生,核心在“闭藏”二字——顺应自然界阳气潜藏、阴气盛极的规律,护持人体精气,为来年春生夏长储备能量,综合科专家为您总结养生“五诀”,助您安稳过冬。
一、知节气以养脏腑
冬季始于立冬,终于大寒。自立冬始,阳气正式潜藏,阴寒渐盛,空气趋于干燥,寒邪与燥邪并存。人体需减少消耗,尤其要顾护“先天之本”的肾与“后天之本”的脾。可适当温补,但忌过燥,且北方多暖气房,易生“内燥”,需在藏精基础上兼顾滋阴润燥,避免“外寒内燥”伤肺耗津。
二、善调补以滋根基
冬日药膳当遵循“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原则,宜选黑色入肾、甘温健脾、润燥养肺之品。
山药羊肉粥
材料:羊肉200g(去筋膜)、山药150g、粳米100g、生姜3片、葱白1段、盐适量。
做法:羊肉焯水去血沫,与山药、粳米、姜葱同煮至软烂,加盐调味。
解析:羊肉性温,入脾肾经,能补气血、温肾阳;山药健脾益肺,粳米和中养胃。《本草纲目》载羊肉“暖中补虚,开胃健力”,与山药搭配可平衡其燥性,适合立冬后脾胃虚寒、手脚冰凉者。
黑芝麻核桃糊
材料:黑芝麻50g、核桃仁30g、黑豆20g、红枣5颗(去核)、蜂蜜适量。
做法:黑芝麻、黑豆炒香,与核桃仁、红枣同打成粉,取30g加温水调糊,沸水冲泡后加蜂蜜。
解析:黑芝麻、黑豆入肾经,滋补肾阴;核桃仁温而不燥,润肠道;红枣补气血。本品可缓解暖气导致的口干、皮肤干,同时藏精养元,适合阴虚体质或长期熬夜者。
三、巧运动以通气血
冬日运动,强调“形劳而不倦”,避免大汗淋漓(“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则耗气伤阳),宜选择“动中求静”的低强度运动,以微微发热、畅达气血为度。
“八段锦·两手攀足固肾腰”
此式通过拉伸腰背,刺激肾俞、命门穴,助阳气潜藏;动作缓慢柔和,畅达气血。
“室内太极拳”或“踮脚散步”
太极拳以腰为轴,带动全身气血循环,调和阴阳;踮脚时足少阴肾经循行的大敦、太溪穴受刺激,可补肾固摄,且运动量小,适合畏寒或关节不适者。
注意:运动前需充分热身,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引发肌肉拉伤;户外锻炼宜在日出后,避开清晨低温时段。
四、避风寒以护阳气
《黄帝内经》言“去寒就温”,冬日穿衣的核心是“护阳”——重点保护阳气薄弱、易受寒邪侵袭的部位。
护好“诸阳之会”——头部:头部受寒易引发头痛、感冒,尤其老年人或阳虚者,外出需戴薄帽或围巾包裹额头。
暖好“阳脉之海”——背部:督脉循行于背,总督一身阳气。穿高领衣物或搭件小坎肩,可防风寒从大椎穴(后颈最突出的骨头下)侵入。
顾好“第二心脏”——足部:“寒从脚下起”,足三阴经(肝、脾、肾)与足三阳经(胃、胆、膀胱)均起止于足部。宜穿厚棉袜,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睡前可用40℃左右温水泡脚15分钟(水位过脚踝),水中加艾叶或生姜更佳,可温通经络。
五、按穴位以通经络
冬日养生可配合穴位按摩,激发经气、增强体质。
关元穴
位置:脐下3寸(约四横指)。
方法:双手搓热后顺时针揉按,每次5分钟,每日1次。
功效: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为“元气之关”,艾灸或按摩可补肾培元、温阳散寒,改善畏寒、乏力。
肾俞穴
位置: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两横指)。
方法:双手握拳轻叩,或用掌根摩擦至发热,每次3分钟。
功效:肾俞是肾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按摩可强腰固肾,缓解腰酸、尿频。
涌泉穴
位置:足底前1/3处(卷足时足心最凹陷处)。
方法:每晚泡脚后,用拇指指腹推揉,左右各100次,以局部酸胀为度。
功效: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井穴,肾精所出之处,揉按可引火归元、滋阴降火,改善失眠、口干。
结语
冬日养生,是“藏”的艺术——藏精、藏气、藏神。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冬日应润燥藏精,温补固元,饮食、起居、运动顺应天时,方能养出“春生”的蓬勃之力。愿您冬日安暖,来年康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