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程浩
“来,米汤咖啡好啦!”
35岁的陈红杏笑着把温热的米汤咖啡递到记者面前。
端杯品尝,米汤的粘稠搭配咖啡的醇香,喝起来甜而不腻。
米汤咖啡。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确实好喝,没白跑这一趟!”记者和同行的来访者忍不住夸赞。
“它可是我们吸引游客的法宝。”陈红杏笑得更甜了。她一身时髦姑娘的装扮,说话时眼角的笑纹却透着山里人的纯朴。
陈红杏制作的米汤咖啡,“藏”在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恩乐镇玻烈村的稻田边。
“我们这儿产的大米颗粒饱满,品质上乘,曾经是进贡朝廷的贡米。”陈红杏“自卖自夸”起来。
普洱咖啡名气大,玻烈村大米品质优,村里的人琢磨着,既然两样都是好东西,为啥不混搭起来试试?于是便有了米汤咖啡。
“咖啡和米汤的配比分别是多少?”记者好奇地问。
“这个要保密。”陈红杏挺懂得保护“商业机密”。
“除了米汤咖啡,我们村还有保存完好的茶马古道,看点很多。”她话题一转,“冬春季,梯田灌满水,像一面面碎镜子铺在山间;到了秋天,稻田翻金浪,风吹过沙沙作响,也很漂亮。”陈红杏俨然化身村里的导游。
这些年,玻烈村“两委”和镇沅综交玻烈交旅融合发展有限公司携手,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走出了农文旅融合的路子。
初冬季节的玻烈村一角。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第一步是土地流转。
“以前自家种几亩田,看天吃饭,一年忙到头也赚不了多少。”陈红杏说,“现在村里将土地统一流转,每年除了能拿流转金,我还能在咖啡馆上班,挺知足的。”
陈红杏来咖啡馆两个多月,主要负责冲泡咖啡,捎带给游客讲解村情,每月工资4000元。“比种地轻松,还能天天看着家门口的风景。”她笑着说。
土地统一规划后,变化看得见。除了成片的稻田,村里建起了稻田咖啡馆、稻田面包房,米汤咖啡就出自稻田咖啡馆。
不远处,古朴的碾米房被保留了下来,水车吱呀转着,带动石碾子慢悠悠滚动,一粒粒稻谷进去,谷壳分离,白花花的大米便顺着槽口滑出来。游客来了,能直观感受古老碾米技艺的运作过程。
“之前没见过碾米,太新奇了!”记者采访时,正好碰到镇沅县直属小学的研学团队。学生王臻睁着圆溜溜的眼睛,凑在碾米房门口,看得目不转睛。
“我们设计了很多体验活动。”镇沅综交玻烈交旅融合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刀祥介绍,“插秧、割稻、亲子垂钓,还有碾米体验,让城里来的孩子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
秀山村位于风景秀丽的澜沧江沿岸。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稻田收获后呢?
“你看,我们种上了油菜、向日葵、草莓、人参果。油菜花、向日葵12月下旬就会陆续开放,到时候漫山遍野金灿灿的,又能吸引一波游客。”刀祥说。
村里还在修一条6.8公里长的“交通主题时光路”。“石板路、蹚石路、土路,一共24种道路形态。”刀祥指着规划图,“它和茶马古道相连,既能走古道看风景,又能直观感受交通的发展变化。”
环境越来越好,玩法越来越多,玻烈村成了旅居的好地方。“不少外地游客干脆留下来住,最长的住了两周多,把民宿当成了临时的家。”刀祥笑着说。
玻烈村的热闹,是镇沅县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缩影。
镇沅地处滇西南,夹在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常住人口17.16万人,有丰富的森林生态景观、河湖水域风光,还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风情、世外桃源般的茶山田野景致、极富地方风味与民族特色的茶马古道文化,是旅游资源的富集地。
近年来,当地持续补齐文化旅游业基础设施短板,打造“世界茶王·芳香镇沅”文旅品牌,把散落的美景串成线,让好资源变成好产业。
我国北方的初冬已寒意渐深,但镇沅县振太镇太和村紫马街却是暖阳高照。蓝天白云下,古色古香的民宿错落有致。小院里,游客们坐着藤椅,沐浴着冬日暖阳,聊气候、聊景色、聊民俗,笑声飘向远方。
紫马街是国家级传统村落,村内房屋大多建于19世纪初期。近年来,村里通过植入民宿、文创、研学等业态,让百年古村落绽放出新光彩。
在哀牢山金山丫口,一位当地向导正在查看徒步路线。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再往和平镇走,哀牢山的云海更是让人着迷。
初冬,站在位于镇沅县和平镇的哀牢山金山丫口茶王步道顶端观景台,脚下云海翻涌,诸峰时隐时现。
去年10月,哀牢山火“出圈”,和平镇顺势成立哀牢山向导团,吸引附近村民加入,既给游客讲解有关哀牢山的“土知识”,又能保障游客安全,一举多得。
镇沅县振太镇秀山村则另有一种风情。
村子与临沧市昔归古茶园隔澜沧江相望,山水如画。近年来,立足资源禀赋,秀山村打造“江韵秀山”文旅品牌,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县域有好资源,政府有好作为。2024年,镇沅县接待游客302.89万人次,同比增长13.11%;实现旅游花费35.086876亿元,同比增长11.83%。
近年来,“旅居云南”成为热词,也成为云南的一张新名片。今年1月至7月,云南旅居人数达330.74万人,同比增长46.3%。
高位推动下,镇沅县正全力打造旅居目的地,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不再是匆匆过客,而是能把镇沅当成日常栖居的第二故乡。
陈红杏没有远大的目标,她的想法很简单:“就想把每杯咖啡做好,米要用新米,咖啡要本地烘焙的,不然米汤咖啡味道不好,游客不喜欢,那不就砸了村子的招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