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地道风物
随着天气转凉,懂吃爱吃的人都知道,每年秋冬的盼头之一终于要来了——
大闸蟹,正式进入了最佳赏味期!
每年的农历九月和十月,都是品尝大闸蟹的好时候,此时,成长积累了一整年的大闸蟹,浑身的美味腺体都已生长发展至醇熟。农历九月时,母蟹卵满,蟹黄鲜香、浑厚香醇;农历十月,公蟹性腺发育完满,此时黄肥膏白,蟹膏的口感丰腴圆润,满口油润。
现在中国的大闸蟹养殖已经是个成熟庞大的产业了,从南到北也在各地开枝散叶,但若论“蟹中顶流”,当之无愧的,依然是——阳澄湖!大闸蟹!
大闸蟹,是中国本土的螃蟹品种,它的美味,自古就被文人墨客所赞誉,可以说是一种兼具了口味之美与文化之美的恩物。
早在明朝时期,美食家张岱就订立了《蟹会》,每年农历十月,都要与友人兄弟分食河蟹(即大闸蟹),共享这时令美味。
清朝美食家李渔更是为了大闸蟹写下了《蟹赋》:“油腻而甜,味甘而馥。含之如饮琼膏,嚼之似餐金栗。胸腾数叠,叠叠皆脂,旁列众仓,仓仓是肉。”寥寥数语,写尽了大闸蟹的美味。
现代美食大家梁实秋,则在《蟹》一文的开篇写道,“蟹是美味,人人喜爱,无间南北,不分雅俗。”他还特别强调,这里的蟹要指向大闸蟹。
确实很难有人可以抵御大闸蟹的美味诱惑:拿上一只大闸蟹,此时还温热、最好还有点烫手,趁着热腾腾的蒸气,掰开橘红艳丽的外壳,内里是金玉满堂一般的蟹黄蟹膏,马上抿上一口,甚至不用调料,口腔整个都会被鲜甜、软糯的口感所包裹,吞咽下去,甚至有种喉咙被糊住的感觉——这一口鲜甜,足以成为整个秋冬的一抹亮色!
毕竟,大闸蟹可是积累了整整一年的营养物质,比如那大闸蟹里那金黄色的、质地柔软的半固体,是富含营养的肝胰腺;而蟹黄和蟹膏,则分别是母蟹和公蟹的性腺。当到了时节,组织发育成熟,完全成长和充盈起来,这些“浓缩就是精华”的部位,自然鲜甜而醇厚。而且营养丰富,各种氨基酸的含量高得惊人,尤其富含以谷氨酸和甘氨酸等物质,鲜美不已。
除了蟹黄蟹膏突出的美味,大闸蟹的蟹肉也是突出的存在,尤其是阳澄湖大闸蟹,有人说其肉有四味:脚肉,丝长细嫩,美如银鱼;螯肉,丝短纤细,味同干贝;胸肉,洁白晶莹胜似白鱼。
至于食用方法,则非常简单,毕竟张岱曾说:“食品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无他,乃蟹。”因而,只需清蒸或清水煮熟,就可以尝到大闸蟹的至味。
食用时,可以用剪子剪开蟹腿两头,轻吸一口,饱满蟹肉落入口中。再剪开蟹鳌,掰开蟹壳,满满的蟹肉肌理。再掰开蟹盖,满满流油的蟹黄、蟹膏映入眼帘,简单蘸着姜末和蟹醋,一口吞入,如膏似凝脂,特有的鲜甜在齿颊间盈盈散开。
如此食用大闸蟹,蟹黄如金、蟹膏似玉,细腻丰腴,条条缕缕的蟹肉,则甘润清甜。几乎不需要复杂的蘸料与烹饪,就能感受到那层次丰富的美味。
早在一百多年前,清朝道光年间的《元和唯亭志》就曾记载,河蟹,“出阳澄湖者最大、壳青、脚红、名金爪蟹、重斤许、味最腴”。
这个河蟹,有个学名叫中华绒螯蟹,现在由于养殖技术的发达,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大闸蟹了。这些年,随着养殖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它的身影早已遍布我国的大江南北,以长江水系为核心,北起辽河、南至珠江,稻田、湖泊里随处可见它的身影。
在今天,大闸蟹已经十分普及,但经过了时间考验、也经由了无数文人墨客认证的,要吃大闸蟹,依然还得看苏州阳澄湖。
首先,阳澄湖离长江入海口更近,更接近大闸蟹原繁衍地的大型浅水草型湖泊,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条件,让这里生长的大闸蟹,不管是个头还是口感上都要更胜一筹。
而且,阳澄湖还是苏州的饮用水源地,周边的土地都是居民住地和生态绿地,没有工业污染,让这里的水质得以保持清澈,湖水还富含矿物质,PH适中。
阳澄湖湖底还是硬沙地材质,大闸蟹在生长过程中,每天都在湖底爬行,这锻炼出了它们一身紧实的肌肉、强劲有力的蟹爪和饱满结实的体腮,而且在这样的环境里生长的大闸蟹,蟹肚也格外干净和洁白。
同时,湖水中还富含水草、螺蛳、小鱼小虾等天然食物。而且风物菌严选的阳澄湖大闸蟹,每日的食谱都经过精心特制,额外添加了冰鲜鱼、鱼虾、螺蛳外加玉米的荤素均衡的营养搭配饵料,不靠人工饲料和添加剂催熟,从蟹宝宝到成年蟹,足足养够18个月,靠时间与风土,自然攒够鲜嫩肥美的滋味。
在这样的环境里生长的大闸蟹,住得好、吃得更好,这让它们不仅蟹肉格外紧实而细嫩,入口就带着一股天然清香的淡淡鲜甜的滋味。蟹黄和蟹膏也格外饱满、丰满。公蟹的蟹膏尝起来满口黏腻香醇,母蟹的蟹黄则格外鲜香醇厚,口感如流沙包般细腻,味道极其浓郁,是其他产区大闸蟹难以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