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入山水 山乡写共富——栾川重渡沟全力打造全国首个非遗主题山水景区
创始人
2025-11-24 06:01:29

11月22日,小雪节气,伏牛山深处的栾川重渡沟却暖意涌动。

市集上,抬花轿的唢呐声响彻山谷;农耕院里,热气腾腾的槲包香甜氤氲;民宿院中,竹编灯罩透出的暖光,映照着游客笑靥……当绿水青山邂逅千年非遗,古老技艺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重焕新生,将这片秘境装扮成最鲜活的“非遗山水客厅”。

从2021年启动“非遗点亮计划”到2025年入选省级典型案例,栾川重渡沟景区紧握“非遗+文旅”妙笔,将传统技艺写入民宿、融入市集、刻进山水,化作驱动地方经济增长、带动百姓增收的强劲引擎,稳步朝着全国首个非遗主题山水景区的目标迈进。

非遗入山水,共富写山乡。今天,我们走进神奇栾川,探寻重渡沟如何让千年技艺照亮乡村共富路。

场景赋能:

非遗“活”起来 烟火见文脉

非遗的生命力,不在博物馆的橱窗里,而在烟火日常的浸润中。重渡沟打破“非遗藏于馆、技艺束于案”的桎梏,把竹编、剪纸、槲包制作等传统技艺,化作可观、可玩、可体验的文旅场景,让游客在一步一景中与千年文化撞个满怀。

据重渡沟景区总经理刘海峰介绍,这一切的转变,始于2021年“黄河非遗点亮老家河南”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重渡沟连续两届成为大赛的承办地,并以此为契机,系统性开展“非遗点亮计划”,为重渡沟转型升级注入澎湃动能。

农耕文化村由此焕新蝶变。10个主题鲜明的非遗空间巧妙嵌入传统村落,将这里升级为可逛、可学、可买的“非遗聚落”。四合院非遗会客厅里,游客围坐一桌亲手体验剪纸、缝制艾草香包。不秋草堂的射艺体验、“一线织艺”的纺线乐趣、“淘气陶器”的拉坯尝试、如意醋坊的酿醋观摩、叮当铁匠铺的锻打激情,静态陈列变成可触摸、可参与、可带走的文化记忆。

6家“一店一品”非遗主题民宿更是沉浸式体验的核心载体:溪上鹊鸣将剪纸艺术贴上窗棂,栖迟玖宿飘着石磨豆浆的醇香,烟雨云舍主理人正手把手教游客包槲包,竹隐山房的竹编摆件藏着山水意境,锦苑三秋的草药枕与游客相伴入眠,觅境的绳结挂饰随风摇曳……这些民宿将非遗元素延伸至消费场景,一到暑期便一房难求,游客心甘情愿为这份看得见、摸得着的非遗体验买单。

与此同时,11个植根本土的非遗文创IP更添新潮韵味,“槲佳人”“栾小福”“溪小鹊”“竹渡伞”等创意产品,巧妙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深受年轻人追评。

重渡沟,不只是景区,更是非遗活态传承样板。非遗从“展品”变成“生活”,文化从“记忆”变成“生意”,老手艺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新支点,真真切切让非遗“活”在了当下。

产业赋能:

文旅“强”起来 流量变增量

民宿的剪纸留住游客脚步,槲包的甜香激发消费欲望,槲佳人”IP引发打卡热潮……非遗场景的火爆,终究要靠扎实的产业运作接住流量。

重渡沟以“山水+非遗”为核心,通过非遗与多业态深度融合,打通“体验—消费—增收”全链条,构建起“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发展格局,让“网红”热度转化为“长红”动能,全力打造沉浸式非遗旅游目的地。

自去年起,景区投入600多万元,系统性优化非遗展演广场、非遗市集、非遗工坊、非遗民宿、非遗美食街区等多元空间,串起集表演、美食、文创、研学、夜游于一体的非遗体验产业链。

一步一非遗,一溪一繁华。以“山水重渡 非遗生辉”为主题的大型非遗展演盛会连续两年举办,每日在7大舞台密集上演110多场非遗节目,全年免费展演超过300天,非遗魅力时时在线。创新举办“万人非遗美食品鉴大会”,当地村民通过技艺培训打造的槲包、栾川豆腐、橡子凉粉、狼戴帽等特色美食齐亮相,让游客在舌尖品味非遗烟火气。

“外引”与“内育”双轮驱动,让非遗薪火相传。对外,景区携手洛阳隋唐百戏、河北吴桥等机构,诚邀全国逾百位非遗传承人入驻,常态化展示河洛大鼓、傩舞、川剧变脸、吴桥杂技等70多种技艺;对内,推行“人人学非遗、人人会非遗”培训计划,开展十多批次面塑、竹编、剪纸等培训,覆盖村民、员工超1500人次,孵化出高空舞狮队、抬花轿表演队、绛州鼓乐团等多支本地的展演队伍,实现从“请来演”变成“一起演”的跨越。

流量端同步发力,央视等主流媒体多次直播报道,抖音、微信、小红书等平台发布非遗短视频、软文等,总浏览量突破500万,单条最高达170万。民宿主孙军范靠分享非遗日常,收获12万+粉丝,带动线上预订量占比超60%。

今年5月,重渡沟“非遗+旅游”模式入选“河南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一条“文化资源—旅游产品—经济收益”的完整价值链清晰成型。

民生赋能:

百姓“富”起来 乡村绽新颜

非遗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热度转化为民生温度,最终让红利流向乡村、惠及百姓。

重渡沟以非遗为纽带,搭建起“家门口的致富平台”,让村民从产业发展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受益者,走出了一条文旅赋能乡村共富的康庄大道。

12个非遗工坊如繁星般遍布景区,吸纳2200名村民就业,让返乡青年、留守妇女实现了“顾家、挣钱两不耽误”,人均旅游收入超5万元。

多元增收渠道让致富路越走越宽。吴桥团队、高空舞狮队的专职演员,年增收六、七万元;村民化身非遗展演队员,抬花轿、演皮影、吹唢呐,把“冬闲”变成“冬忙”,增收致富干劲十足。非遗市集为村民提供免费摊位,剪纸、绳结、手工醋等本土非遗产品,指尖技艺化作“指尖经济”,年销售额超千万元。

随着非遗+文旅产业繁荣,人才的聚集更添发展活力。湖北省植物染非遗传承人吕竹林慕名前来,留下了草木染工坊;本村大学生朱兴兴毕业后选择回乡,将“古法酸梅汤”做成年轻人追捧的网红饮品。

数据见证实效:2024年,6家非遗主题民宿户均营业额超80万元,入住率稳定在70%左右。2025年以来,游客量同比增85%,门票收入增76%。

如今的重渡沟,土坯房变成了特色民宿,泥泞路换成了平坦步道,家家户户端上“旅游碗”、吃上“非遗饭”,村民从“农民”转变为“旅游服务从业者”,腰包鼓了,眼界宽了,乡村治理也因产业兴旺更显和谐有序。

霜叶漫山映初心,非遗赋能启新程。站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篇的历史交汇点,重渡沟以非遗赋能,写下文化兴、产业旺、百姓富的“栾川答卷”,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内涵。

刘海峰表示,下一步,重渡沟景区将持续深化非遗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推动更多非遗项目落地生根,真正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扎根乡村的支柱产业、造福一方的民生产业、点亮美好生活的幸福产业,让这里成为中原大地非遗传承的沃土、乡村共富的样板。(张莉娜 杨建兵 李粉青/文 马显飞/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旅游美景的独特魅力,不仅愉悦心... 那种旅游时所见到的美好景致,可不单单只是能让眼睛获得视觉方面的享受,更是会促使心灵去跟自然、文化进行...
花生酱炖红薯?非洲人民教会我一... 开篇:一场从非洲到餐桌的美食革命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各地的美食文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相互交融。冈...
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大跨国瀑布-... 中越跨国瀑布--德天跨国大瀑布 中越跨国瀑布--德天跨国大瀑布 中越跨国瀑布--德天跨国大瀑布 ...
如何选择旅游目的地?美景背后的... 旅程并非单纯只是地理位置上的挪动,而是心灵同自然之间的深度交流对话,于探索世界的进程当中,我们不但会...
延安攻略:一家老小5天4晚怎么... 延安攻略:一家老小5天4晚怎么玩?经典路线与避坑指南 每年暑假和国庆,总有朋友问我:“我们一家老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