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风一刮,清蒸大闸蟹就摆上了桌,那股鲜香馋得人口水直流。可你蒸螃蟹时,看着它们在锅里扑腾,心里头会不会产生疑问:这螃蟹是不是疼得来回扑腾?这事儿不光你琢磨,科学家们也研究好些年了。
有人觉得螃蟹又不是高等的哺乳动物,哪懂啥疼不疼;还有人认为万一它们有痛觉,咱们不是太残忍了?
说起螃蟹疼不疼,咱得先整明白啥叫“疼”。就像人手指头被针扎了,嗷一声蹦起来,那是神经信号传到大脑,让你觉着难受赶紧躲开,这感觉叫痛觉,得有复杂的神经系统撑腰。
螃蟹呢?它就是个甲壳类动物,浑身硬壳子,看着挺精神,可里头那神经简单得很。螃蟹没脑子,只有一团神经节凑合着指挥身体活动。
这神经节就是个中转站,接到刺激就自动反射,比如你碰它一下,它钳子立马夹回来,纯属本能反应,不带半点“我疼”的意思。
科学家们也研究了这个问题,2005年,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动物行为学》期刊上发过论文,拿螃蟹做实验,用电刺激测试它们。
结果发现螃蟹会避开电击区,可这不是因为它觉着疼,而是本能地躲伤害,就跟人烫着手缩回来一个道理,但人缩手是因为疼,螃蟹缩脚纯属机器人的自动程序。
再说说清蒸螃蟹时的那个扑腾劲儿,大锅里水一滚,螃蟹爪子乱挥,看着好像疼得不行。其实那是热刺激触发了反射弧,神经节接到信号,肌肉就抽抽起来,跟疼痛没半毛钱关系。
2013年,挪威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应用动物行为科学》上发了个报告,专门测了螃蟹对高温的反应。他们用热板模拟蒸锅,螃蟹一碰就逃,可解剖后发现,它的神经结构压根不支持痛觉感知。
简单说螃蟹的神经细得跟头发丝儿似的,传递信号快得很,但传不到啥“意识层”:它连个高级脑区都没有,哪来的“难受”感觉?这就好比老式收音机,你按开关它就响,但收音机自己可不懂啥叫音乐。
有人不服气,说螃蟹会学习避开危险,这不证明它知道疼吗?2009年,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团队在《实验生物学》杂志上分析过螃蟹行为,发现它们能记住有害环境,可那是条件反射,不是情感体验。
打个比方,训练狗听铃声流口水,狗可不觉得铃声香,纯粹是习惯成自然。螃蟹也一样,它躲开电击或热源,是进化出来的生存本能,省得自己被煮熟了。
但要上升到“疼”,那就扯远了——疼痛得靠大脑皮层处理情绪,螃蟹连皮层影子都找不着,它那神经节顶多算个简易遥控器,操控身体动动而已。
那为啥有人老觉着螃蟹疼呢?多半是往动物身上安了人的情感。人们吃螃蟹时香归香,可心软起来容易瞎想。但科学讲究证据,全球动物福利组织比如世界动物保护协会,都基于研究说,甲壳类动物像螃蟹、虾子,痛觉证据不足。
2014年,欧盟食品安全局的报告也整了个结论,说目前没啥可靠数据证明螃蟹有意识疼痛。所以清蒸大闸蟹时,它扑腾是本能,不是疼得哭爹喊娘。
当然咱吃归吃,善待动物总没错——处理时利索点儿,别让螃蟹遭罪,这也是对自然的尊重。
唠到这儿,该收尾了。螃蟹那点神经结构,注定它不懂疼是啥滋味。蒸蟹时,你尽管放心大胆地享受那份鲜美,香喷喷的蟹黄蘸点醋,美滋滋!科学给了咱定心丸,吃得明白才叫真讲究。下次接着聊。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