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底,欧洲航空安全局突然宣布,C919要想拿到欧洲适航认证,最快也得三年以后。
外媒一语道破其意图:“这是在赶人出门。”更讽刺的是,就在去年,欧洲方面还在上海考察时表示“评价积极”,如今却突然换了口风,仿佛一夜之间,态度从欢迎变成了设防。
这变脸的背后,显然不只是“流程问题”那么简单。
EASA执行董事弗洛里安·吉勒梅在接受法国《新工厂报》采访时给出了表面理由:疫情耽误了进度,设计验证还要推进,部件测试也得一步步来。
EASA承认C919上80%的欧美零部件早就通过了认证,问题只是“整体集成要重新评估”。听着像是在说流程,其实更像是在说“先别急着进来”。外媒倒是说得更直接:这是给空客腾地儿。
毕竟眼下波音正因一连串安全事故焦头烂额,空客订单已经排到了2030年以后,正是欧洲航空业的“独苗期”。这个时候,C919要是杀进了欧洲市场,哪怕只拿下一小块蛋糕,也足以搅动一池春水。
就像一位法国业内人士说的:“欧洲不怕中国飞机飞得远,就怕它飞得准、飞得稳、飞得便宜。”再看数据也能理解EASA的“谨慎”:商飞原本打算在2025年交付30架C919,但目前只完成了5架。
吉勒梅自己也承认,C919“将对全球航空格局产生影响”。这不是客套话,而是对中国航空工业的正面回应。
只不过中国这次不是来掐架的,而是带着飞机实打实地飞了起来。EASA这道“逐客令”,表面是流程,骨子里是份额。
虽然欧洲这边设了卡,但C919并没停下脚步。2025年元旦,东航用C919执飞了上海到香港的航线,上座率直接干到了九成。
乘客反响也不赖,舱内安静、座椅舒服,连空姐都说“比原来那班波音的稳”。东航、南航、国航三大航司总订单已经过千架,光是上海到北京、成都、广州的主流航线,就已经排上了班次。
走出国门,C919也开始有了“朋友圈”。印尼的TransNusa早就运营了国产的ARJ21支线机,文莱的GallopAir在2023年就签下了C919和ARJ21的订单,连文莱民航局都承认中国标准“可比肩国际”。
再说发动机。虽然现在C919主要还是用CFM的LEAP-1C,但国产替代的步子已经迈出来了。2025年3月,航发集团(AECC)的长江1000A试飞结果超出了预期,不仅推力上来了,油耗还比原计划降低了不少。
虽然官方没说什么时候能正式上飞机,但这已经足够让人看到“有备无患”的那股底气。
C919从一开始就不是“闭门造车”,欧美的系统、零件、设计标准都被吸收进来,但与此同时,国产化的推进也没耽误。就像一边喝着拿铁,一边种茶树,中国航空工业正在把“走出去”和“走进去”同步做。
假如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回头看欧洲“逐客令”,其实是对中国技术的“另类认同”,EASA这次放出“延后认证”的决定,表面上是流程拖延,实际上是市场防御。越是推迟,越说明中国大飞机不容小觑。
C919不是实验室里的模型,也不是展示品,而是真正飞起来的飞机,装得下乘客,飞得了长航线,还能拉动一个完整产业链。
欧洲的门没开,亚洲的路却越走越宽。C919正在用实际表现赢得市场的掌声,而不是靠谁的“许可”来证明存在感。
一纸延迟文书,挡不住飞机的起飞,更挡不住技术的崛起。C919飞不进欧洲暂时无妨,真正值得警惕的,是那些习惯了垄断的人,突然发现世界已经不再围着他们转。
C919下一站会飞去哪?是否终有一日让欧洲不得不重新审视这架来自东方的“挑战者”?
或许,他们终将明白:被“逐客”的,不一定是落后者,也可能是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