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一曲京剧《定军山》选段表演,以经典魅力致敬中国电影百年初心;一场藏品捐赠仪式,凝聚各方合力,传递守护电影文化遗产的坚定决心;一段“到上海去”宣传片,以影像想象力,勾勒出上海“电影之城”的建设信心;一次精彩的论坛对话,以观点碰撞的活力,诠释电影人砥砺前行的进取之心。昨天,由上海市电影局指导、上影集团主办,上海电影博物馆和上海电影资料馆承办的年度重磅展览“到上海去——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特展”揭幕,以生动、全面的视角彰显了上海“电影之城”的特殊魅力与上影深厚的光影历史积淀。
开幕式开场表演:京剧《定军山》表演(谭正岩)
很“上海”
此次展览是上海电影博物馆开馆以来,规模最大、史料最多、投入最大的展览,通过761件(套)展品、三大核心展区,系统展现了上海电影发展历程、经典作品创作脉络以及“电影之城”建设的最新实践,与上海电影博物馆常设展览形成有机互补。在展览的第一展区“有一种选择叫上海”里,“到上海去”的展览主题得到了充分的呈现。该展区分为三部分,“电影洋场”聚焦上海的黄浦、虹口和徐家汇如何成为电影商务、电影消费和电影制片生产的三大中心,“西影东渐”关注电影如何从西方传入上海并形成中西文化交融与传播的独特景观,“破次元同框” 定格了以卓别林和黄柳霜为代表的早期中外影人在上海的交汇瞬间。其中上海成为早期电影的三大中心,是上海电影博物馆对学界最新学术成果的策展呈现。
展区内“滑稽大王来白相”“ 黄家小姐荡马路”“ 去十六铺做生意”等极具沪语特色的小标题,散发出展览浓浓的上海气质,也让学术内容变得生动亲切。展览还近乎等比例复刻了1926年民新公司在沪开业时,名流粤商赠送的喜幛,这块长约四米的喜幛绣品将“玉堂富贵”和“松鹤延年”吉祥图融为一体,寓祝愿事业恒久繁荣之意,作为早期上海影业发展的证物弥足珍贵。
很有料
展览第二展区“海上华章”则梳理了上海电影百余年发展进程中的五大创作高潮期。1933年3月,由夏衍、阿英、王尘无、石凌鹤、司徒慧敏5人组成“党的电影小组”正式成立,确立了党对电影文化事业的领导,成立了“电通电影制片公司”,聂耳、田汉等人加入创作团队,开辟了“左翼电影”新天地。由此诞生的《风云儿女》《神女》《春蚕》《桃李劫》等一批极具影响力的左翼电影,促成了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创作高潮。此后,相继出现了战后反映百姓生活的现实主义电影,新中国成立后为人民而作的社会主义“人民电影”,改革开放后至2012年在叙事、美学等方面展开多维探索的电影,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多元繁荣的电影创作盛景。通过历史文献、实物藏品、场景还原等丰富翔实的内容,展览诉说着上海电影在不同时代创造的杰出成就——一系列珍贵的电影连环画、电影说明书,更有30年代见证了《三个摩登女性》《野草闲花》《神女》等影史经典影片诞生的35毫米“联华摄影机”这样镇馆之宝级别的展品,相当“有料”。
值得一提的是,展区精心设置了一个以“大闹天宫”与“浪浪山”为主题的互动空间。观众可步入这个由创作台、破亿海报与小妖怪玩偶组成的沉浸场景,亲身感受“中国动画学派”的美学传承和突破创新。
很生动
展区三“电影之城”运用电影海报、影像资料及艺术装置等展陈手段,直观展示了上海在电影出品、节展活动、影迷文化等方面的丰硕成果:第二届上影节期间布满影人签名的迎宾钢琴、各届上影节海报,以及各类日常影展海报,承载了影迷满满回忆;由大象点映设计的上海电影地图,串联起各类影人故居、电影取景地与特色影院,成为这座电影之城的独家电影行旅路线;在“影迷之家”,观众可在琳琅满目的电影周边中,切身感受电影为生活增添的美好。
影迷的“盗梦空间”
另外,展览中设有各种高颜值、可互动的展区。无论是由《神女》中阮玲玉穿着的旗袍、联华摄影机组成的“神女”主题场景,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电影气氛图还原的楼台会场景,还是由影迷金句组成的打卡墙和沉浸式镜面互动区“迷影的盗梦空间”和“封神前传”VR体验空间,都让人忍不住踏入这段光影交织的奇幻旅程。
从上海礼查饭店的第一场放映,到VR时代的沉浸体验,电影始终在上海这座城市中生长焕新。正如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隽致辞中说的:“我们坚信好看的电影是观众的期盼。今天的我们,将站在新的120年的起点,聚焦大作品、精美作品、新型作品,持续擦亮‘上影出品’的金字招牌。我们坚信创新的技术是产业的未来,我们将积极拥抱技术变革,瞄准未来市场与方向,形成产业新的格局。我们坚信走过120年历程的中国电影,依旧焕发着蓬勃生机,迎接下一轮绽放!”
王隽在致辞
原标题:《“到上海去——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特展”昨日揭幕》
栏目编辑:华心怡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