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钢
“刚考完期中考试,就和同学来这里打一场球。”近日,在仙林湖“元气篮球场”,初中生小赵告诉记者。这个桥洞运动主题公园开放以来,已经成为附近居民每日宝藏打卡地。
仙林湖路北端与经天路高架相交,主通道有公交车和社会车辆进出。两侧桥洞下,围出了两片休闲运动空间。才下午2时许,已有居民在此运动。“真不错!”居民王先生竖起了大拇指。他告诉记者,自己家就在附近,过去桥下比较杂乱,自从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改造完成开放后,这里一下子就热闹了。
据了解,为解决居民休闲运动空间不足问题,栖霞区西岗街道与中国电建地产联动,依托其在高架北侧开发地产契机,盘活桥下空间。这个被称为南京首个桥洞运动主题公园的地方,西侧为“元气运动场”,东侧为“元气篮球场”。通过具有多巴胺色系的设计,配置运动、休闲设施,为市民创造一处全龄友好空间。
傍晚5时刚过,路灯已亮,桥下居民越来越多。元气运动场内,秋千、跷跷板及健身器材,不仅孩子喜欢,大人也跃跃欲试。
“放学后,我常来这里,每个项目都体验一遍。”金陵小学仙林湖校区王同学说,在这里玩耍还能结识不少新朋友。篮球场内,刚下班的年轻人组队比拼,大人则带着孩子学习运球、投篮。“家门口有这样的地方,我们都很欢迎。”家长许先生表示,桥洞公园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
近年来,南京在城市更新理念引导下,向存量要空间,盘活边角地、零碎地。尤其是对于桥下空间的再利用,因地制宜纳入建设与管理计划。如文广路与地铁10号线高架之间,打造了西城·夜未央24小时体育运动街区,长江大桥南引桥下,新增了游园绿地和健身场所。
桥梁属特殊区域,开发利用也需规范。今年5月,省住建厅发布《江苏省城市桥下空间利用导则》,明确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科学规划、集约利用桥下空间,满足多样化城市功能需求。今年10月,市交通运输局、市城管局联合印发《南京市城市桥梁桥下空间利用管理办法》,提出在安全、公益及有序等前置条件的基础上,设置包括公益性的文体设施、公园休闲场地,在不影响桥梁安全前提下,可设置体育健身场所等。这些导则和办法,为南京今后在桥下开展微更新、空间利用和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明晰路径。
最近,六合区仕金桥下全面焕新。曾经杂乱无序的桥下,如今被开辟出儿童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棋牌等不同空间,惠及周边众多小区居民。当地城管与交通、建设等部门协同发力,与街道社区联动,打造了桥下邻里共享的幸福空间。
记者手记
不同空间 同样精彩
从仙林湖的“多巴胺运动空间”,到西城·夜未央的运动街区,再到六合仕金桥下的邻里共享地,南京正用“微更新”唤醒桥下空间。而住建、交通部门的导则与管理办法,则为更多桥下空间变身提供了可行性。桥洞的蝶变,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生动注脚。当“杂乱角落”变成“幸福打卡点”,给生活增添精彩,带来了“家门口”的幸福。
上一篇:杭州景区为何再启免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