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虓
中国酿酒业,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如《酒经》有言“酒之作尚矣……五行递相激,阴阳相交错”。酿酒与五行阴阳相通。还有《天工开物》讲制曲,“时宜盛暑天……经四十九日取用”,酿酒需要注重时节的节奏。
而提及酿酒的节令遵循,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酱香型白酒。其酿造有“端午制曲,重阳下沙”及“12987”之特点,酿造周期与季节时令丝丝相扣,每一道环节都严格的时节安排,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酿酒哲学”。
酱酒酿造中的“下沙”,即酱酒酿造的两次投料环节。自重阳下沙投入第一次原粮之后,酒醅发酵近一月,此时需再起窖二次投料,合并发酵。这一环节出产的酒,叫做“生沙酒”,但此酒不做保存,全部返回酒醅中,起到“以酒养糟”功用。
因此,“下沙”被视为酱酒核心酿造工艺的真正起点,这一环节因而也备受重视。贵州习酒每年在此时间段都会举办新一年度的“生产·质量大会”,在人才、品控、技艺等方面部署,全面做好新一年美酒酝酿的准备。
习酒以传统文化为根,以“君品文化”为纲。而酱酒的酿造也从传统中走来,深受传统文化熏染,那么,这两者是否有一定的渊源呢?“下沙”环节就是很好的例子,深刻反映出酿酒实践对君子哲学的遵循。
1
君子守道,顺时敬天
君子重视“天人合一”,如《周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大人”即君子的最高境界,强调其与自然的顺应。
习酒的“下沙”时节选择深刻体现了对时序变化与自然规律的顺应。夏季的习酒镇气温偏高,不利于微生物环境的稳定控制;而重阳时节,秋高气爽、水体清冽,加上高粱成熟,为微生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理想条件,因此此时进行首次投料。
随后,月余之后气温逐渐降低,进入秋冬过渡期,此时进行造沙可有效避免气温骤降对发酵过程的不利影响。作为酿酒年度周期的开端,起始发酵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较为复杂,而较为凉爽的天气抑制了杂菌的繁殖,有助于微生物群落逐步驯化,最终形成适宜酿造的稳定体系。
2
君子立行,和而不同
两次投料,虽然投入都是同一高粱,各占总量50%,但因为时间点不同,进入的微生态环境状态也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形成了前后衔接的统一发酵体系。
如从微生物角度来说,第一次投料后,乳酸菌属和毕赤酵母属占据优势,而二次投料后,芽孢杆菌属活性大大增强,这些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不仅影响发酵效率,更直接决定了风味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构成了酱香型白酒独特风味的基础。这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君子行径,达成“1+1>2”的和谐效果。
3
君子有德,厚积薄发
《道德经》有“反者道之动”的思想精华,指事物需通过循环、反向运动实现发展,才能有蓄势、有发力。而酱香型白酒的最大特点就在于重复,两次投料、八轮发酵、九次蒸煮,体现的正是这一思想精髓。
两次投料看似冗杂、重复,实际上都是对酿造成果的升华,而多次的发酵与蒸馏看似繁琐,其实又是对上一轮次风味的持续积累。这种“循环往复”的工艺,最终让习酒成为“酱香突出、回味悠长”的佳酿,完美诠释了“厚积薄发”的精神哲学。
文化是技艺的“魂”,技艺是文化的“形”,习酒的酿造本身,就是君子品格的“活载体”,它顺天时、懂和合、善厚积,所以风味醇厚、品质优越,终成一樽名酿。
作者简介:李虓,发酵工程硕士,酒类食品评论作家,酒食评论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