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抖音本来是想随便打发下时间,结果一个“穿越千年的敦煌色彩”的视频直接把我钉在原地,越看越入迷,翻完相关的几个视频还不过瘾,心里又震撼又感动,到现在想起那些画面还忍不住感慨——原来有些美好,真的能跨越千年,还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坚守。
以前提起敦煌壁画,我就只知道是课本里的“国宝”,是博物馆里隔着玻璃的惊艳,总觉得它离自己太远了,好看是好看,但从来没深究过那些红得热烈、蓝得深邃、绿得清亮的颜色到底是怎么来的。直到看了这个视频才知道,原来那些能留存千年不褪色的色彩,根本不是什么现代化学颜料,全是大自然里实打实的矿石!是千年前的工匠们,把那些色彩斑斓的石头一点点凿下来、研磨成细粉,再兑上特殊的胶,一笔一画涂在洞窟墙壁上的。
视频里展示的那些矿石原料真的太神奇了!鲜红的是朱砂,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子厚重感;深邃的蓝色来自青金石,劈开后里面的颜色浓郁得像化不开的夜空,据说在古代,一块青金石的价值堪比黄金;还有孔雀石磨出的翠绿、雄黄调出的明黄,每一种颜色都是大地千年孕育的馈赠。想想千年前的工匠们,没有先进的工具,就靠着一双手,把坚硬的矿石变成细腻的粉末,在昏暗的洞窟里日复一日地画,一画就是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震撼人心的壁画。那些色彩里,不光有大自然的偏爱,更有匠人们的心血啊!
而更让我动容的,是视频里提到的非遗传承人青红老师的故事。原来青红老师出身山西的书香世家,和色彩的缘分早就刻进骨子里了。3岁就趴在祖父的画案边,看墨色在宣纸上晕开,看颜料变成山河草木,那份对绘画的痴迷,直接成了她往后人生的指引。后来读大学时,《中国美术史》里莫高窟壁画的“大漠流光”让她魂牵梦绕;等到毕业,同龄人都挤着往繁华都市跑,追逐霓虹灯光的时候,她却背着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行囊,一头扎进了敦煌的漫天风沙里。
视频里的青红老师,看着特别朴素,甚至有点“不修边幅”——总是穿着一身土褐色的棉衣麻裙,跟着敦煌的风沙打交道,整个人看着灰扑扑的,但一拿起画笔、谈起壁画,眼睛里就有了光。为了真正读懂敦煌的色彩,她专门拜师学习石粉彩绘技艺,一头扎进这个冷门又辛苦的领域,一守就是很多年。她的工作室里,后来也聚集了越来越多和她有同样梦想的年轻人,大家都带着对壁画的热爱,心甘情愿陪着她一起和矿石、颜料、斑驳的墙壁打交道,这份纯粹的热爱真的太打动人了。
以前总觉得“非遗传承”是个特别宏大、特别遥远的词,直到了解了青红老师的故事,才明白传承其实就是一个个普通人的坚守。修复壁画可不是件容易事,枯燥又繁琐,一幅画往往要修好几年。有时候为了找到一种和原作匹配的矿石颜料,青红老师得翻山越岭去寻找,还要一次次试验研磨的粗细、胶的比例,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而且很多传统的矿石颜料现在越来越难找,有的甚至濒临枯竭,这让修复工作难上加难。但青红老师说,每次看到那些残缺的壁画在自己手里一点点恢复原貌,看到那些沉睡了千年的色彩重新变得鲜活,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她还说,敦煌壁画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断掉。其实我们都知道,敦煌壁画终究会慢慢消失,因为时间和自然的力量无法逆转,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全力减缓它消失的速度——而这,就是青红她们这些追梦人一直努力的事业。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份快要被风化的文明史诗,她们每年要开展上千次的艺术讲座和教学,就是想把敦煌的色彩、石粉彩绘的技艺,还有背后的故事传递给更多人。
看完视频我才知道,敦煌壁画不只是世界上现存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佛教石窟艺术群,它更藏着中国人对色彩的极致追求。咱们中国人可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古人从天地万物里提炼出这些纯粹的颜色,用矿植物制作成颜料,再用壁画的形式把这份美永久保存下来,这才是敦煌壁画真正的珍贵之处。那些颜料里,有大地的厚重,有时间的沉淀,是普通纸张根本承载不了的重量,也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
现在再想起敦煌壁画,我心里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原来那些看似“奢侈”的千年不褪色的色彩,是大地孕育、匠人打磨、传人坚守的结果。这份来源于万物的美,终究也会慢慢归于万物,但正是因为有青红老师这样一群人,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为这份国之宝藏“续命”,我们才能有机会看到这份跨越千年的惊艳。
真的特别庆幸刷到了那个视频,让我了解到了这些不为人知的美好与坚守。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关注敦煌壁画,关注青红老师这样的非遗传承人,还有她们一直坚守的古老技艺。也希望千年敦煌的色彩,能通过她们的讲座、教学,通过更多人的传播,被更多人看见、喜欢、铭记,让这份穿越千年的文明史诗,能走得更远、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