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心斋桥的红灯特别长,我攥着手机里驻日使馆的安全提醒,盯着对面药妆店门口举着相机的日媒记者,气就不打一处来。他们镜头总往中国游客身上扫,嘴里还念叨着“果然人少了”,那语气,真跟捡着宝似的。
“姑娘,你也是来问安全事儿的?”身后有人拍我肩膀,转头看见张阿姨拎着两个免税袋,防晒帽檐压得低,鬓角全是汗。她跟老伴儿从西安来,刚在道顿堀差点被闯红灯的自行车刮到,“那骑车的日本人,看我们是中国人,头都没回就走了。”
这可不是个例。我蹲在环球影城入口的长椅上抽烟——别骂,烟瘾犯了——旁边一对小情侣正跟导游吵架。男孩气得脸通红,指着手机里的翻译软件:“明明说好了含门票,到这儿又要加钱,说我们中国人都爱占便宜,这叫什么事儿?”
说实话,来之前我以为使馆的提醒是常规操作,毕竟大阪世博会要开了,游客多难免出点岔子。可真跟游客聊下来才知道,问题比新闻里写的碎多了。
在京都清水寺,我碰到个刚从山上跑下来的姑娘,白裙子上沾了泥。她本来想拍和服写真,结果跟着导航走岔路,进了片没开发的林子,“手机没信号,喊了半天没人应,后来碰到个当地老奶奶,才把我领出来。”她掏出使馆提醒给我看,“你看这条‘别去未开发区域’,我要是早认真看就好了,可谁能想到导航也会坑人啊?”
最让我窝火的是日媒那副嘴脸。在奈良公园喂鹿的时候,几个记者围着个喂鹿饼的小朋友拍,嘴里问着“怕不怕鹿伤人”“有没有觉得日本不安全”。孩子妈妈把娃护在身后,说“使馆提醒我们注意安全,不是说日本不安全”,结果记者立马转身上车,估计又要掐头去尾写篇“中国游客对日本安全存疑”的报道。
你别说,也不是所有经历都糟心。在大阪站的便利店,我碰到个来出差的程序员小哥,他护照丢了,是便利店店员帮他联系的警局和使馆。“店员全程陪着,还帮我买了水,”小哥挠挠头,“但这是少数啊,我同事昨天在电器城,因为砍价被店员翻了白眼,说‘中国人就会压价’。”
晚上在居酒屋歇脚,邻桌刚好是群日本大学生。我借着酒劲问他们,怎么看使馆发的安全提醒。有个戴眼镜的男生挺实在:“其实我们也知道,最近旅游旺季,有些商家会坑外国游客,使馆提醒很正常。但电视台总爱放大负面新闻,好像中国游客一来就出事。”
这话算说到点子上了。使馆提醒里写的“保管好财物”“别深夜单独出行”,哪条不是出门旅游的基本常识?可到了日媒嘴里,就成了“中国使馆对日本治安缺乏信心”。真当我们眼瞎啊?那些在道口不看信号灯的机动车,那些坐地起价的黑心商家,难道是我们编出来的?
张阿姨后来给我发微信,说她跟老伴儿已经从大阪去了札幌,“这边人少,司机看到我们过马路会停车让行。”她还拍了张札幌的雪景,配文“风景挺好,就是希望别再被区别对待”。
其实吧,我们出去旅游,图的就是个开心。谁也不想拿着安全提醒当攻略,更不想被当地媒体当“流量密码”。使馆发提醒,是为了让我们平平安安出去,安安稳稳回来,这是负责任的表现。可日媒倒好,不反思自己的问题,反而盯着提醒大做文章,这心思,也太明显了。
我在日本待了五天,临走前把使馆的紧急联系方式抄在了笔记本上。不是怕出事,是觉得心里有底。那些说“既然不安全就别去”的人,我也懂你们的意思,但旅游是个人选择,我们要的不是“别去”的建议,是“能安心去”的环境。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不管去哪个国家,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使馆的提醒一定要看,遇到不公也别忍着。至于那些别有用心的媒体,就让他们写去吧,我们玩得开心、平平安安,就是最好的回应。
对了,你们身边有没有人最近去日本旅游?碰到过什么暖心或糟心的事儿?都来评论区聊聊,让更多人心里有个数。
上一篇:湖南的辣与江西的辣
下一篇:去粤港澳这篇就够了!最新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