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纳台子:德令哈,灵魂与自然同频共振的地方(一)(二)
创始人
2025-11-19 20:52:04

刊头题字: 谈生忠

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每天发布·或诗或文

用作者的诗意·填补生活的空白

德令哈,蒙古语意为“金色的世界”。德令哈,这个名字像穿越瀚海戈壁的一束光芒,洒落在柴达木盆地深处,照亮了我的青春岁月,也成为我此生魂牵梦绕的灵魂栖居地。当海子在诗歌里写下“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当刀郎的歌声在风沙中漫过“德令哈一夜”,这座被戈壁环绕的小城,便不再只是地理坐标上的一个点,而是成了无数人心中关于远方、关于深情、关于灵魂与自然相拥的象征。

(一)

我与德令哈的缘分,始于三十多年前的那个盛夏。那时,我怀揣着青涩的憧憬,从河湟谷地踏上青藏铁路的绿皮列车一路向西,车窗外,是望不到边际的戈壁滩,稀疏的梭梭草在风中摇曳,远处的昆仑山脉披着淡青色的轮廓,天地间弥漫着一种原始而苍茫的气息,最后定格在无边无际的戈壁小城。当列车缓缓驶入德令哈站,站台边的白杨树顶着稀疏的绿叶,在风中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这座小城对异乡人的轻声问候。走出车站,湛蓝的天空低得仿佛触手可及,云朵洁白得没有一丝杂质,远处的柏树山连绵起伏,青灰色的山体在阳光下泛着沉稳的光,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沙砾气息,夹杂着些许草木的清香,陌生却又莫名让人安心,我知道这个“金色的世界”将成为我挥洒青春的地方。

初到德令哈,最震撼我的是这里的天空,那是一种纯粹到极致的蓝,像被水洗过千百遍,没有一丝杂质。清晨,朝阳从戈壁东山升起,将天空染成一片金红,北昆仑南祁连,八百里瀚海无人烟的远处群山、近处巴音河畔东西两岸的房屋,都被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傍晚,夕阳西下,晚霞铺满天际,粉紫、橘红、金黄交织在一起,美得让人窒息。在这里,你会真切地感受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壮阔,也会在这样的天地间,渐渐放下内心的浮躁,让灵魂变得沉静而通透。

德令哈的灵魂,藏在它的水色里。黑石山水库的深蓝,是我见过最纯粹的蓝。水库坐落在巴音河上游的城市边缘,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戈壁之上。闲暇时,我常独自一人来到水库边,坐在堤坝上,看湖水在风中泛起层层涟漪,听风吹过水面的声音。那蓝色,深邃而宁静,仿佛能包容所有的心事。偶尔,会有水鸟从湖面掠过,留下一道优美的弧线,给这片静谧增添了几分灵动。

而最让我眷恋的,是柯鲁克湖与托素湖这对“姊妹湖”。它们像一对孪生姐妹,一咸一淡,一北一南,静静依偎在柴达木盆地的怀抱里,当地人俗称“褡裢湖”。青藏铁路从两湖间穿过,列车驶过之时,宛如一条巨龙出海,打破了湖面的宁静,却又在片刻之后,让一切回归平和。柯鲁克湖是淡水湖,也是德令哈的“鱼米之乡”。这里盛产毛绒大闸蟹、小鲫鱼等多种鱼类,每到夏秋之际,便是柯鲁克湖最美的时节。湖边的芦苇长得郁郁葱葱,形成一片茂密的芦苇荡。风吹过,芦苇秆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成群的海鸥在芦苇边游荡,它们或低头觅食,或展翅翱翔,洁白的身影与碧绿的芦苇、湛蓝的湖水相映成趣。偶尔,养殖渔船划过湖面,桨声欸乃,惊起一群海鸥,它们“噗啦啦”地飞起,在天空中盘旋几圈,又缓缓落下,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

我最喜欢乘坐湖边的小游艇,在湖面上荡漾。游艇在水面上绕来绕去,划出一道道优美的S形弧线。风从湖面吹来,带着湖水的清凉和芦苇的清香,拂过脸颊,让人神清气爽。那一刻,既有迎风破浪的刺激,又有随风飘荡的优雅,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只剩下与自然相融的惬意。在柯鲁克湖,你会感受到生命的蓬勃与鲜活,也会在湖光山色中,找到灵魂的归宿。

托素湖则是咸水湖,与柯鲁克湖的温婉不同,它更多了几分苍凉与壮阔。湖边没有茂密的芦苇,只有洁白的盐滩和稀疏的盐生植物。早年未发现时,它默默地坚守在沙漠深处,当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寻找发现外星人遗址后,便陆续有探访者前往,但那依然难以回归到人们的眼前,后来央视地理探索与发现报道后,托素湖因外星人遗址探索而得到旅游观光者的青睐。托素湖湖水呈现出一种深邃的蓝绿色,在阳光下泛着金属般的光泽,站在湖边,眺望远方,天地间一片苍茫,你会感受到人类的渺小,也会在这种渺小中,生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传说中,柯鲁克湖与托素湖是一对相爱的恋人所化,他们跨越了世俗的阻碍,最终相守在一起,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传说。这个传说,也为这对姊妹湖增添了几分浪漫与深情。

德令哈的水,不仅滋养了这里的生灵,也孕育了这座城市的温情。巴音河是德令哈的母亲河,它穿城而过,像一条碧绿的丝带,无论是河道两边的奇光异彩,还是巴音河大桥的靓丽装扮,河东的文化走廊和河西的海子诗歌纪念馆遥相呼应,河边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是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将城市装点得生机盎然。清晨,有老人在河边打太极、练气功;傍晚,有情侣在河边牵手漫步,低声呢喃;孩子们则在草地上追逐嬉戏,笑声清脆。巴音河的水,潺潺流淌,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德令哈人。

除了水色,德令哈的草木也同样动人。虽然戈壁小城春天的脚步比较缓慢,但一到盛夏,城市里的西海公园、青年林,是人们亲近自然的好去处。西海公园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湖水清澈见底,岸边的垂柳依依,鲜花常开不败。每到盛夏天,公园里的杏花、梨花竞相开放,粉的、白的、红的,争奇斗艳,吸引着无数市民前来赏花拍照。青年林则是一片茂密的树林,这里的树木都是一代代德令哈人亲手栽种的。如今,它们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为城市遮挡风沙,净化空气。漫步在青年林里,听鸟儿在林间歌唱,看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二)

德令哈的美,不仅在于它的自然景观,更在于它的人文气息。这座城市虽然年轻,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瀚海潮》和蒙古语杂志《花的柴达木》,像两盏明灯,照亮了德令哈的文学之路。它们培养了大批本土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也吸引了无数外地的文人墨客前来采风创作。在这里,文学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是融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人们在工作之余,会拿起笔,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感悟,描绘着这片土地的壮美与深情。

德令哈,这座曾经的无名戈壁小城,如今因一首诗和一首歌而被人们知晓并追逐,但真正的灵魂回归根基是这里的人们与自然和谐相生、相濡以沫的陪伴。海子与刀郎,便是这片土地上灵魂与自然同频共振的见证者和拓荒者。海子在德令哈的夜晚,写下了“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的深情告白,也写下了“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的孤独与怅惘。他的诗歌,像德令哈的天空一样纯粹,像戈壁的风沙一样苍凉,却又充满了对生命、对爱情、对自然的热爱。而刀郎的《德令哈一夜》,则用苍凉而深情的歌声,唱出了对远方的思念,对爱情的执着。“看着窗外烟雨中依旧车水马龙,始终无法清晰的记起,昨夜谁入梦,毕竟心里也不敢轻易去碰,刚愈合的痛”,歌声里的深情与无奈,与德令哈的苍茫与温柔完美契合,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在德令哈生活的十五年里,我亲身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成长与变迁。曾经的土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路,曾经的低矮房屋变成了高楼大厦,曾经的荒芜之地变成了繁华的商业区。迎宾路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标志性建筑“腾飞马”雕塑昂首挺胸,象征着德令哈的蓬勃发展与无限可能。民族团结进步塔巍然矗立,五十层台阶承载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建州五十周年的辉煌与荣耀。而我,也在这座城市里,从一个青涩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工作者。那年,我有幸被评为州级“十大杰出青年”,站在领奖台上,望着台下熟悉的面孔,看着窗外这座我深爱的城市,心中充满了感恩与自豪。

十五年的时光,足以让一个人从青涩走向成熟,也足以让一座城市从平凡走向辉煌。在德令哈的这些年里,我看过黑石山水库的日出日落,眷恋过姊妹湖的幽静斑斓,走过巴音河的春夏秋冬,也感受过这座城市的温暖与深情。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我习惯了这里的风沙,习惯了这里的蓝天,习惯了这里人们的淳朴与热情,也习惯了在自然的怀抱里,让灵魂得到安宁。

(未完待续)

编辑/审核|兰芝草

监制/设计|圣湖雅韵

●作家简介:西纳台子(原名:汪贵明),男,籍贯青海,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文学爱好者,多有散文、小说和诗歌在报刊、网媒发表,赢得好评。

原创 严肃 审慎 真诚 包容

唯有批评不可辜负

《现代作家文学》 微刊

中国现代作家协会

《作家文学》杂志创作基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巡湘记荣登2025第九届中华餐... 2025年11月13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见证了餐饮界的一场盛会——“2025第22届中华餐饮双创论...
一盘椰子酥烘焙出生活甜香 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烤箱玻璃洒进厨房,母亲正将揉好的面团擀成薄片,空气中弥漫着黄油与椰蓉的香甜气息。...
映在五角枫林里的京蒙协作情 初冬的内蒙古科尔沁草原银装素裹,一片静谧。刚刚忙活了一秋的牧民吴双龙,高兴地给记者算起账来:“以前守...
映在五角枫林里的京蒙协作情 映...   初冬的内蒙古科尔沁草原银装素裹,一片静谧。刚刚忙活了一秋的牧民吴双龙,高兴地给记者算起账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