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是人最深的乡愁。一个人长大后,总有些滋味,只能停留在回忆里。无论去过多少地方,吃过多少珍馐佳肴,你最怀念的,还是母亲做的家常菜。因为时光将味道烙在了我们的味蕾上,随生而生,永不磨灭。于食物而言,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滋味。吃,品的不仅是舌尖上的味道,还有时间的沉淀、人情的滋味和家的回忆。
在昌邑,不光有热合菜,还有凉合菜。合,寓意和气,和谐的意思,这两道菜的主料就是白菜。所以在过去,每到冬季,大白菜上市的季节,也就是吃合菜的最好时候。热合菜,凉合菜才是昌邑人冬季餐桌上不折不扣的主角。
隆冬时节的昌邑,寒风裹着雪粒子敲打着窗棂,家家户户的厨房里却总飘着一股特别的香气 —— 那是老昌邑人最念的一口 “凉合菜”。这道只在冬季登场的经典凉菜,没有山珍海味的奢华,仅凭白菜、香菜、粉条三样寻常食材,便在时光里拌出了独属于昌邑的冬日滋味,更藏着老辈人顺应时节、物尽其用的生活智慧。
合菜在各地都有各种版本的的做法,所选原料和调味也略有不同,例如在北京地区,吃“合菜”很讲究。一是节令性强,立春日必不可少,二是吃合菜需要春饼卷食,方能品出味道。它是将韭黄,豆芽,肉丝,粉丝,菠菜,炒在一起,便是合菜。上边在盖上一张煎鸡蛋饼,便是北京的名吃“合菜戴帽儿”。
老昌邑人选食材,向来讲究 “应季” 与 “互补”。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了,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白菜。但是其他季节的白菜,有一种辣喉的味道,唯有冬季的白菜才甜脆可口,这是因为植物自身的应激反应在起作用,白菜在冬天需要防冻,当气温下降时,为了防止自身细胞冻伤,会设法提高细胞液浓度,降低凝固点。而提高自身细胞液浓度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将没有甜味的多糖分解成有甜味的多糖。从而增加了白菜的甜度,吃起来就更甜了。
冬日里的白菜,经过霜打后褪去了青涩,芯子变得紧实脆嫩,咬一口满是清甜,是家家户户地窖里囤着的 “过冬主力”;香菜则带着凛冽的辛香,能在寒冬里唤醒味蕾,像一把小刷子般扫去油腻;而粉条要选本地红薯做的粗粉,泡发后软而不烂,吸饱汤汁后自带绵密的口感。这三样食材凑在一起,看似简单,实则是老辈人对口感与营养的精准拿捏:白菜的脆嫩中和了粉条的绵软,香菜的辛香又平衡了白菜的清甜,素净里藏着层层递进的滋味,恰如昌邑人朴实却不单调的生活。
做凉合菜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食材的温柔对话。先把白菜心顺刀切成细细的丝,放在水里泡一下,白菜丝便有了脆爽的底味;粉条要提前用冷水泡透,然后在沸水里煮到三到五分钟,捞出凉凉,不要过冷水,这样才能保持根根分明的劲道;香菜洗净切段,开水焯过过凉,连同控干水分的白菜丝、粉条一起放进大瓷盆里,再淋上用酱油、醋、香油、蒜泥调的酱汁,最后加一点酱炒的肉丝 —— 没有复杂的烹饪技巧,全凭手上的力道轻轻拌匀,让每一缕食材都裹上酱汁的鲜香。老人们常说:“凉合菜要‘凉’得讲究,酱汁要‘拌’得均匀,急不得,慢下来才好吃。”
吃凉合菜的场景,是昌邑冬日里最温暖的画面。一家人围坐在桌旁,桌上摆着刚拌好的凉合菜,翠绿的香菜、雪白的白菜、透亮的粉条,看着就勾人食欲。夹一筷子放进嘴里,先是酱汁的咸香在舌尖散开,接着是白菜的脆嫩与粉条的绵软交织,最后是香菜的辛香在喉咙里回甘,清爽不腻,越吃越开胃。若是搭配刚出锅的馒头或玉米饼,一口主食一口凉合菜,暖与凉的碰撞,让冬日的饭香格外浓郁。逢年过节时,凉合菜更是餐桌上的 “常客”,在大鱼大肉之间,它像一股清流,解腻又爽口,让每个人都能多添一碗饭。
如今冬日里的食材愈发丰富,但凉合菜依然是老辈人心中的 “白月光”。它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老昌邑人对抗寒冬的智慧结晶 —— 用最普通的食材,做出最地道的滋味;用最简单的做法,藏着最深厚的生活情怀。每一口凉合菜,都裹着昌邑人的冬日记忆,也装着老辈人 “物尽其用、顺应自然” 的生活哲学,在岁月里静静流淌,成为刻在昌邑人骨子里的经典味道。
昌邑的凉合菜分两种,一种是韭菜,粉条,猪肝丝(或是海米,虾皮)拌制。二是用白菜心,菠菜,木耳,香菜,粉条,酱炒的肉丝拌制成,加上醋和蒜泥后,酸辣爽口。
做法:
原料:白菜心,菠菜,香菜段,木耳,粉条,肉丝
调料:蒜泥,醋,味极鲜,糖,味精,香油,盐
1:白菜心顺刀切成丝,菠菜,香菜段焯水过凉,粉条用凉水泡透后,焯水备用。水发木耳切丝,肉丝用甜酱煸炒。
2:将上述原料放入盆中,加入调好的蒜泥,抓拌均匀,装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