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的早晨,是被茶楼的烟火气和点心的鲜香唤醒的。而扬州早茶的精髓,远不止于“皮包水”的汤包,更在于那一枚看似朴实无华,却内藏乾坤的三丁包子。它集刀工、火候、调味于一身,是淮扬菜“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神的微观体现。
三丁,指的是鸡丁、肉丁和笋丁。这三样的搭配,充满了美味的哲学。鸡丁取其鲜,需用隔年母鸡,肉质紧实;肉丁取其醇,需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丰腴油润;笋丁取其脆,需用当季春笋或冬笋,清爽解腻。这三者的比例,考验着厨师的平衡之道。
然而,精髓首先在于刀工。三丁并非随意切块,每一丁都必须大小均匀,状如骰子,约摸四分见方。如此精准,是为了确保在同一个包子内,三种食材能够同步受热、同步成熟,同时入口时,能感受到清晰而又和谐的不同口感层次。
包子皮是发酵面,要求松软而有弹性,能够兜住丰富的馅料与汤汁。蒸制过程中,鸡肉的鲜、猪肉的醇厚与笋子的清甜在密闭的空间里相互交融,渗透,最终汇聚成一种复合的、无与伦比的鲜甜滋味。当你咬开柔软的外皮,那咸中带甜、甜中提鲜、油而不腻的馅料便涌入口中,瞬间便能理解,为何一枚小小的包子,能成为扬州早茶桌上经久不衰的经典。它不张扬,却以最扎实的功底,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