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普降、库存高企,白酒股怀念“黄金时代” | 酒水系列
创始人
2025-11-18 11:23:46

白酒行业的深度调整,已演变为一场对企业综合实力的全方位“压力测试”。

撰稿午小哥,全文3800字,欢迎点击文首订阅豹速科技财经。

茅台单季度利润增速仅剩0.48%,五粮液营收暴跌超50%,洋河股份罕见亏损……

白酒行业的这份三季报,被业内称为“近十年来最差”。

截至10月30日,A股白酒上市公司三季报全部披露完毕。多家区域酒企出现了加速下滑的态势,部分酒企甚至出现亏损。

头部酒企也未能完全抵御行业调整的冲击,业绩普遍失速。

曾经凭借强品牌壁垒与持续增长预期,被资本市场奉为“压舱石”的白酒,如今正深陷消费疲软、库存高企的多重困局,过往的增长确定性被打破,行业整体陷入“寒冬”。

该如何破局?“年轻化”会是唯一出路吗?

1

白酒遭遇

“最冷”秋天

从白酒上市企业的核心财务数据来看, 20 家企业中,仅有贵州茅台和山西汾酒两家维持营收正向增长,其余18家营收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行业危机下,头部企业的表现呈现鲜明反差,这深刻揭示了它们不同的抗风险能力。

贵州茅台增速触底,但“压舱石”作用凸显。其三季度营收增速骤降至0.56%,净利润仅增0.48%,创下自2015年以来新低。

茅台的增长压力,一方面源于系列酒战略调整阵痛,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系列酒收入同比下降7.78%,另一方面是其直销渠道效率面临瓶颈,三季度直销渠道收入同比下降14.9%。

然而,将其与五粮液、洋河的巨额亏损或暴跌对比,茅台仍能维持正增长,反而证明了其品牌护城河。

其前三季度646亿元的净利润规模,仍超过了其余上市酒企的利润总和,稳稳占据行业龙头地位。

五粮液和洋河股份,共陷困境但病因不同。

五粮液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暴跌65.62%,创历史最大单季跌幅;洋河股份则出现罕见的单季亏损3.69亿元。

两者对比,五粮液的核心问题在于主品牌价格倒挂严重,渠道信心受损,其批发价一度远低于出厂价,导致经销商体系承压。

而洋河的问题则更偏向于市场基本盘的动摇,反映出产品结构老化与渠道利润不足等深层顽疾。

与头部企业尚有余地周旋相比,区域酒企的处境更为残酷,正成为本轮调整中最先出清的群体。

徽酒板块整体承压,口子窖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暴跌92.55%,为其上市以来最差表现;古井贡酒净利润降幅也高达74.56%。

这一惨烈的同步下滑,暴露了区域酒企严重依赖省内政务商务消费、产品升级乏力的通病。

当大环境收缩时,其单一的市场结构和薄弱的高端品牌力使其毫无招架之力。

同时,“马太效应”加剧,区域酒企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数据表明,2025年前三季度,头部六强酒企营收占18家酒企总营收的88.13%,较2024年的86.24%再创新高。

这意味着,市场份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头部集中。

行业从“增量共享”转向一场残酷的“存量博弈”。

本轮业绩“滑铁卢”并非偶然,而是行业长期积累问题的总爆发。

相较于“黄金十年”动辄两位数的迅猛增长,本季度的普遍失速标志着行业已彻底告别高增长、高预期的旧阶段,进入以“存量厮杀”和“结构性分化”为特征的新周期。

有业内人士表示,白酒行业的深度调整,已演变为一场对企业综合实力的全方位“压力测试”。

2

高库存、价格倒挂

与消费变迁

酒类分析师蔡学飞指出,三季报的整体失速,无论是单季净利增速急速下降,还是头部企业利润大幅下滑都仅是表象。

核心症结在于行业高库存、价格倒挂与消费结构性变迁的三重挤压。

“高库存”压力正通过合同负债这一指标直观显现。

合同负债是经销商给白酒打的预付款,其普遍下滑说明经销商库存高企、资金被占,不愿也无力再为酒企压货做“业绩垫脚石”。

从三季度末合同负债来看,山西汾酒、洋河股份均较期初下降超三成。

贵州茅台合同负债为77.49亿元,较2024年末的95.92亿元下降19.21%。五粮液合同负债为92.68亿元,相比期初的116.90亿元下降20.72%。

茅台有能力继续给经销商压货,但现在做了主动给经销商减负的动作,也至少说明了茅台开始减少对压货模式的倚赖。

《2025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显示,行业平均存货周转天数已达900天,同比增长10%。这意味着一批货从生产到最终卖出平均需要近两年半时间,渠道淤塞情况严重。

库存高企的直接后果,就是经销商为了回笼资金,被迫以低于厂家出厂价的价格抛售产品。

“价格倒挂”成为本季度白酒行业最受关注的话题。

高端酒批价持续回落,中低端产品为去库存陷入恶性价格战,多品牌陷价格“倒挂”困局。

10月30日,“今日酒价”数据显示,53度飞天茅台散瓶批价跌至1660元/瓶,较前日再度下跌20元/瓶,再次刷新上市以来新低价。

这一价格波动不仅影响茅台自身渠道信心,更对五粮液、泸州老窖等高端竞品形成向下挤压。

其他高端产品价格同样承压。

10月30日,第八代五粮液(普五)陷入明显“倒挂”困局,批发价在855元至820元区间波动,远低于1019元/瓶的出厂价。

泸州老窖国窖1573当日的批发价虽稳定在830元以上,但较历史高点1299元/瓶的高价跌幅仍达36%左右。

《2025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显示,60%的企业面临价格倒挂,800元至1500元价格带倒挂最严重。

为保价格,4月中旬,泸州老窖就曾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全品系停止订单接收,停止发货。这种“休克疗法”旨在为渠道库存去化争取时间。

与此同时,行业也面临着消费结构的变迁,多重因素导致行业需求不振。

一是消费场景显著萎缩,三季度国内白酒终端消费场景同比减少23%,婚宴、商务宴请等核心场景需求下降近三成。

二是消费群体迭代,18-30岁人群白酒消费占比仅8%,较5年前下降15个百分点,果酒等低度饮品分流明显。

面对这一局面,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何勇在近日的赤水河论坛上分享了一个有趣现象:“今年卖得最火的应该是露酒,销量增长40%,价格提升了30%,而且增量的消费者全部是年轻人。”

消费逻辑正从“身份表达”向“体验满足”深度转变。

2024年全球十大市场无醇、低醇饮料销量增长13%,Z世代在社交场景中更倾向于选择酒精替代品。

何勇认为,问题的本质并非消费降级或年轻人拒酒,而是“人变了,但酒还是原来的酒”。居民存款的持续增长意味着市场购买力依然坚实,但酒企的核心任务是如何将产品从传统的社交场景,转向更自由、更个性化的现代生活方式。

3

寻路年轻化

搏杀新渠道

面对挑战,酒企们并未坐以待毙,而是从多个方向寻求突破。

比如,五粮液“29°五粮液·一见倾心”,这款专为年轻群体打造的低度白酒,8月29日上市后60天内销售额突破1亿元,在竞争激烈的白酒市场实现突围。

汾酒的年轻化路径则从消费场景切入,通过自然的方式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

在社交平台上,一部分年轻人正探索用经典的“黄盖玻汾”制作梅子酒等创意喝法。

这种用户自发创造的新饮用场景,为传统白酒品牌注入了新可能。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策略的有效性。

2025年双十一,汾酒品牌开售即实现同比增长35.3%,即使在行业深度调整期也保持了稳定增长,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29.24亿元,同比增长5.00%。

在渠道变革方面,即时零售赛道快速崛起。

2025年618期间,美团闪购平台的白酒销售额在12小时内突破3亿元,同比激增200倍。

头部酒企纷纷布局:贵州茅台与淘宝闪购达成合作,推动旗下超1000家官方门店接入“30分钟送达”服务体系,加速即时零售落地。

此外,美团闪购还联合汾酒、洋河、古井贡酒等十余家酒类品牌,共同推出行业首个“全链路保真体系”,为即时零售消费保驾护航。

国际化布局也在逐步推进。

茅台产品销往全球五大洲64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贵州茅台在海外市场的销售收入达51.89亿元,同比增长19.27%,创历史新高。

不过,当前白酒的文化认知与国际通行标准之间尚有差异。

相较于威士忌、龙舌兰等通过地理标志保护与文化叙事实现全球传播的酒类品类,白酒尚未完全建立起系统化的国际表达体系。

对于当前行业的困境,有券商研报认为:“白酒加速筑底,市场悲观预期已经体现”。在行业库存出清需要时间、消费场景减少的背景下,白酒想要重回增长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走。

更值得关注的是,工信部研究起草的《关于推动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将酿酒产业称为“历史经典产业”。

酒业协会对此解读时强调,这一定位转变,意味着未来酿酒产业有望获得资金、项目等更定向的资源支持,为长期主义酒企筑牢了发展根基,开辟了广阔空间。

在行业转型进程中,那些既尊重传统酿造规律、契合产区发展特质,又能主动拥抱科技创新的酒企,有望在全球酒业格局中构建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4

估值探底

静待拐点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产量为265.50万千升,同比下降9.90%,行业收入与利润总额亦呈负增长态势。

全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残酷的“供给侧改革”。

经过长期深度调整,当前白酒板块的市盈率已降至约18倍,远低于近10年平均超过30倍的水平,并接近历史最低水平。

贵州茅台的市盈率也跌至20倍左右,处于历史估值底部区间。

三季报为白酒行业画下了一幅清晰的“压力测试图”。

短期来看,库存与价格的压力仍将持续,酒企们的首要任务是保持战略定力,穿越周期。

长期而言,中国白酒作为承载深厚文化的独特品类,其基本盘依然稳固。

正如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何勇所言,行业需要以新的文化表达连接新人群,以新规则和新体验开拓国际市场。

有券商认为,白酒行业当前正处于过去三十年以来第三轮大周期的筑底阶段。今年下半年是白酒上市公司报表业绩压力最大的阶段,预计最早2026年一季度有望看到动销拐点。

这场“深蹲”式的调整,正迫使行业直面并着手解决高速发展期积累的痼疾,推动企业从盲目追求规模转向思考如何创造可持续的价值。

但矛盾是否被“有效清除”,最终还需要市场消费的回暖和行业的整体提升来验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美国旅游签证是一签下来就是十年... “太棒了!我的美国签证批了,是十年有效的!”朋友小王在电话那头兴奋地尖叫,仿佛中了彩票。他立刻开始规...
湖南五星级旅行社领衔,深耕三湘... 在三湘四水的灵秀风光与千年湖湘文化的浸润下,湖南旅游业正以高质量发展姿态迈向新高度。作为湖南省文旅厅...
留学泰国毕业后,选择在当地发展... 留学泰国硕士毕业后,留在当地发展和回国就业各有独特的机会,同时也会面临不同维度的挑战,具体如下: 留...
于绿水青山间,野聚新生!第六届... 11月7日至8日,第六届长三角乡村文旅创客大会暨第四届长三角露营大会在浙江安吉国际会展中心顺利举行。...
原创 东... 标题:东北美食3大“怪”,饺子放室外,水果冻着吃,最后1个南方人羡慕 在东北的餐桌上,有三大“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