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江风吹着菊花浪,对岸就是芜湖城的高楼,这景色太绝了!”11 月 16 日,安徽芜湖鸠江区二坝镇惠生联圩的江滩绿地上,来自南京的游客王女士举着手机不停拍摄,镜头里,9 万余盆菊花铺成的金色花海顺着长江岸线绵延数里,与江中往来的舟船、南岸现代化城市天际线构成一幅流动的画卷。

这一天,惠生联圩和美乡村菊花展正式启幕,免票免预约的开放模式让上万名市民游客慕名而来,在赏菊游玩中感受长江岸线的生态之变、乡村振兴的活力之姿。

作为芜湖市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文旅项目,此次菊展并非简单的花卉展览,而是一次生态保护、红色传承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走进展区,仿佛闯入了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417 个菊花品种争奇斗艳,既有 “金舞银蛇”“墨菊” 等传统名品,也有 “笑靥”“白十八” 等近年来培育的新品,部分珍稀品种还挂着科普铭牌,详细介绍其培育历史与生长特性。

造型别致的花卉绿雕更是点睛之笔,以长江江豚为原型的绿雕憨态可掬,五角星造型的花艺作品呼应着脚下这片土地的红色基因,游客们穿梭其间,或驻足观赏,或合影留念,孩子们在花海中追逐嬉戏,欢声笑语与江涛声交织在一起,勾勒出最鲜活的乡村生活图景。

“这些菊花都是我们本地培育的,从选种到开花,足足用了 8 个月时间。” 负责菊展养护的芜湖园林集团工作人员李师傅介绍,为了呈现最佳观赏效果,团队去年就开始筛选优良菊种,今年 3 月播种育苗,期间经过多次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才让 9 万余盆菊花在深秋时节同步绽放。

“我们特意选择了耐风、耐旱的品种,适应江滩的生长环境,既保证了观赏期,也呼应了生态环保的理念。” 据了解,此次展出的菊花在花期结束后,将被移植到当地乡村道路两侧、口袋公园等区域,实现 “一次展览、长期受益”,持续美化乡村人居环境。

菊展的火爆,离不开惠生联圩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片长江北岸的江滩绿地,与芜湖城南十里江湾公园隔江相望,近年来通过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工程,昔日的滩涂地变成了草木繁茂的生态绿地。

而更让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是那条见证了烽火岁月的 “惠生堤”。漫步展区,一道蜿蜒的堤坝贯穿花海,堤坝上的石碑清晰记录着这段红色历史 ——1943 年,时任皖中行政公署主任的革命烈士吕惠生,在日军骚扰、物资匮乏的艰难条件下,主持推进黄丝滩江堤退建工程。

当时,工地与日军占领的芜湖隔江对峙,随时面临敌人的突袭,吕惠生不仅亲自参与测绘、设计修堤方案,还和 21 万余名民工一起挖土挑担、同吃同住。经过 211 天的日夜奋战,这条全长 19.5 公里的防洪大堤终于建成,从此保障了皖中七县 300 多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 400 万亩农田的灌溉需求。为纪念吕惠生的卓著功绩,当地将此堤命名为 “惠生堤”,他的事迹也被延安《解放日报》专题报道,成为皖中地区革命历史的重要篇章。

如今的惠生堤,早已不是单纯的防洪工程,而是融合红色精神传承与生态保护的重要地标。堤坝两侧,松柏苍翠,绿树成荫,每隔一段就有红色文化宣传栏,详细讲述吕惠生修堤的故事与皖中革命历史。“每次来这里,都能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奉献精神。”

芜湖本地市民陈先生带着孩子专程前来,一边观赏菊花,一边给孩子讲述惠生堤的历史,“这样的菊展太有意义了,不仅能欣赏美景,还能让孩子接受红色教育,了解我们家乡的历史。” 据菊展主办方介绍,此次展览特意设置了 “红色文化体验区”,通过图片展、历史资料陈列等形式,让游客在赏菊的同时,深入了解惠生堤的红色底蕴,让红色精神在潜移默化中代代相传。

菊展的成功举办,更是芜湖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 “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 良性循环的生动缩影。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芜湖市近年来始终把长江岸线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实施退耕还湿、岸线复绿、污染治理等一系列举措,让长江岸线 “颜值” 与 “内涵” 同步提升。

惠生联圩所在的二坝镇,曾是长江岸线整治的重点区域,过去部分江滩存在乱搭乱建、污水排放等问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近年来,当地政府投入专项资金,拆除沿岸违法建筑,清理滩涂垃圾,种植芦苇、垂柳等乡土植物,构建起多层次的生态防护体系。如今的江滩绿地,不仅成为市民游客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更成为候鸟栖息的 “天堂”,每年秋冬季节,大批鹭鸟、野鸭等鸟类在此停歇觅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随处可见。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次菊展,芜湖市将农业观光、乡村旅游与红色文化资源深度融合,推出了 “赏菊 + 健步行”“菊海 + 采摘”“红色堤坝 + 江景民宿” 等一系列特色体验项目。在菊展现场,“寄情菊花展・健康惠生行” 主题健步行活动吸引了千余名市民参与,大家沿着江滩绿道一路前行,欣赏着菊海与江景交织的美景,感受着乡村健身设施的完善。周边的绿色有机农场里,玉米、萝卜等农作物喜获丰收,游客们可以亲自下地采摘,体验农耕乐趣,品尝新鲜蔬果。

惠生联圩附近的临湖民宿更是一房难求,简洁雅致的房间、推窗即见的江景、地道的农家菜肴,让游客们沉浸式感受乡村生活的惬意与舒适。“没想到乡村旅游能这么火爆,我们提前半个月就订满了房间。” 民宿老板张女士笑着说,菊展期间,民宿的入住率每天都达到 100%,很多游客都是全家出游,不仅带动了民宿生意,还让当地的土特产也卖得火爆。

农文旅融合的深度发展,不仅让游客找到了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更让当地村民尝到了乡村振兴的 “甜头”。在菊展现场的惠生市集上,村民们摆起了小摊,售卖自家种植的蔬菜、手工制作的酱菜、腌制的咸货等土特产,新鲜地道的农产品深受游客喜爱。“以前这些东西都是自己吃,最多在附近镇上卖一点,现在借助菊展的人气,每天能卖几百块钱。” 村民李大妈一边给游客装酱菜,一边笑得合不拢嘴。

据统计,菊展开展仅三天,就吸引游客超过 5 万人次,带动当地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增收超百万元。除了直接的经济收益,菊展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从菊展的搭建、养护,到民宿的服务、市集的管理,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以前我一直在外地打工,现在回来在民宿上班,每个月能挣几千块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特别好。” 村民王大姐说。

此次惠生联圩和美乡村菊花展,只是芜湖市推进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芜湖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不断探索 “生态 + 文化 + 旅游” 的发展路径,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内涵、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在南陵县,丫山花海石林景区以牡丹文化为核心,结合地质奇观与乡村风貌,成为长三角地区知名的赏花胜地;在湾沚区,珩琅山风景区融合佛教文化、生态休闲与乡村采摘,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在繁昌区,马仁奇峰景区以 “森林 + 玻璃栈道 + 红色教育” 为特色,实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这些乡村旅游项目的蓬勃发展,不仅让乡村变得更美丽、更宜居,更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

乡村振兴,生态是底色,文化是灵魂,产业是支撑。芜湖市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之路。此次菊展上,长江江景、红色堤坝、金色菊海、美丽乡村相互映衬,既是对芜湖市长江岸线生态修复成效的最好检验,也是对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的成功探索。未来,芜湖市将继续深化生态保护与治理,持续挖掘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特色资源,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推出更多优质的乡村旅游产品,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成果,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

夕阳西下,长江岸边的菊海在余晖中更显绚烂,江风吹过,花瓣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过去与未来。从烽火岁月中诞生的惠生堤,到如今繁花似锦的乡村美景;从昔日的滩涂荒地,到如今的生态乐园、致富沃土,芜湖市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深刻内涵,书写了 “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 的生动篇章。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这座长江岸畔的城市,正以菊为媒,以红为魂,以绿为基,奋力描绘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和美画卷,也为更多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像惠生联圩这样的美丽乡村绽放光彩,让长江经济带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在更多地方变为现实。

下一篇:上海康城,真的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