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昌邑人的椒子酱
创始人
2025-11-16 22:42:54

人生大事,莫过一日三餐,人生趣事,不过舌尖百味。霜降秋暮,渐生寒,三餐四季, 循时食,转眼间又到了糟椒子酱的时节。

在昌邑的街巷里弄,若提起 “椒子酱”,老一辈人总会笑着补上一句 “就是咱这的糟椒子嘛”。

椒子酱

这声亲切的称呼,像一把钥匙,能瞬间打开当地人关于烟火生活的记忆闸门。

它不是什么精致的宴席珍馐,却是昌邑人餐桌上最熨帖的存在 —— 用本地刚拔的大葱、新酿的蟹酱、红红的柿子椒腌制而成,一口下去,是咸鲜里裹着微辣,辛辣中藏着回甘,满是家乡的味道。

每年的这个时候,昌邑人都会做点椒子酱,除了自己吃,还会送给外地的亲戚朋友。

因为不管走到天南海北,对于游子来说,椒子酱永远都是离家后便会想念的舌尖味道。那是故土难离,是对手艺的珍惜,也是对过往人情风物的怀恋。

它是一个地方历史的沉淀,特产的精华,地气的精灵,是一种纯粹地域文化载体,它刻意维护传统,不迎合异乡人的口味,只抚慰游子的乡愁。

椒子酱用料不多,制作不繁,风味突出,是昌邑老百姓打造和认可的风味,廉价、简朴、实在,但馨香四溢,味道穿心,成为贫穷时代孩子们留下的口水,富裕时代人们的念想。

童年已无法凭吊,思念与乡愁却因为美味在心中妥妥安放。其实人间大美就在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就在这一口椒子酱当中。

椒子酱的由来,藏在昌邑人顺应时节的生活智慧里。地处渤海湾畔的昌邑,自古就有 “靠海吃海” 的传统,新鲜海蟹上市时,家家户户会忙着腌制蟹酱,用盐锁住大海的鲜气,作为冬日里佐餐的 “鲜头”。

而当地盛产的大葱,葱白粗壮、葱香浓郁,是秋冬季节里最常见的 “当家菜”;红柿子辣椒则是农家小院里的常客,霜降前后通红透亮,是调味的 “灵魂”。

大葱还有一个好处,可露天存放,不怕冻,解冻后鲜度如初不腐烂,粗纤维含量低口感脆,糖含量高味甜,丙酮酸含量低而辛辣感弱,所以食之脆甜。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我们的祖辈冬天只能吃腌制蔬菜,逐渐养成了吃咸的习惯,昌邑北乡人们喜欢用虾油杀葱花辣椒吃,偶尔一次错倒了蟹酱汤,没想到味道更加鲜美,就这样,味浓且咸的椒子酱应运而生。

早年物资不丰时,昌邑人能把这些易得的食材 “凑” 在一起,让味道更丰富,实属聪明。

大葱切小段,红辣椒剁成碎,和着醇厚的蟹酱拌在一起,蟹酱的咸鲜渗进葱与辣椒的纤维里,辣椒的辛香又中和了蟹酱的腥气,大葱则用自身的清甜平衡了整体的味道。久而久之,这道简单的家常酱菜,就成了刻在昌邑人味觉基因里的 “糟椒子”,一辈辈传了下来。

若说由来是椒子酱的 “根”,那口感便是它的 “魂”。刚腌渍好的椒子酱,透着一股子地道的烟火气 —— 红辣椒的碎粒在酱里若隐若现。

经过蟹酱腌渍后的大葱,口感脆嫩中带着些许柔韧。蟹酱的咸鲜滋味渗入大葱纤维,既保留了大葱本身的清爽辛香,又增添了海鲜的浓郁鲜美,吃起来咸鲜爽口,辛辣开胃,每一口都能感受到蟹酱与大葱风味的融合。

蟹酱的鲜不是直白的咸,而是慢慢渗出来的,在嘴里化开时,能尝到大海的温润。

经过一段时间腌渍后的椒子酱更有风味,咸辣香三者融合,香气也变得愈发浓郁。

就着昌邑老面大饽饽吃是绝配,饽饽的麦香裹着椒子酱的鲜辣,一口下去,胃里瞬间暖起来。

吃面条也极好,来上两勺,一口面条一口酱,既有辣椒的爽利,又有蟹酱的厚重,连吃两碗都觉得不过瘾。它的辣不冲鼻,咸不齁人,是恰到好处的温和,像昌邑人的性格,朴实又亲切。

对昌邑人来说,椒子酱不只是一道小吃,更是藏在岁月里的记忆。小时候,总盼着母亲糟椒子酱的日子 —— 母亲会坐在小院里,把红辣椒一个个剪碎,辣椒的香气飘得满院都是,呛得人直打喷嚏。

父亲则负责切大葱,葱白切得均匀,葱脖子必须切上,母亲说葱脖子中的葱涕会让椒子酱味道更浓厚。

其实这样做不光好吃,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葱涕又叫葱苒,指的是葱叶中的黏液,也被称为葱汁、葱涎等。

在中医药领域,葱苒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性味辛、温、滑,无毒。具有发汗驱寒的作用,能够刺激身体汗腺,达到发汗散热的效果,还可以刺激上呼吸道,使黏痰易于咳出。此外,葱苒还具有散瘀血、止衄止痛、治头痛耳聋、消痔漏、解众药毒等功效。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曾记载:“葱,释名:芤、菜伯、和事草、鹿胎。时珍曰:葱从囱。外直中空,有囱通之象也。芤者,草中有孔也,故字从孔,芤脉象之。葱初生曰葱针,叶曰葱青,衣曰葱袍,茎曰葱白,叶中涕曰葱苒。诸物皆宜,故云菜伯、和事。”

好吃的诀窍还在于糟椒子酱必须用本地所产大葱。在我们这里,葱分两种,春天的小葱,秋天的大葱。春天的小葱人们一般喜欢蘸豆酱、虾酱吃,而大葱在生长初期叶子很好吃,成熟之后就是主要吃葱白了。

在过去,大葱可是陪伴我们度过漫长冬季为数不多的蔬菜之一。昌邑大葱淳朴大气,富有个性而又不失平和,很像昌邑人。在我们这里还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常食一棵葱,九十耳不聋。劝君莫轻慢,屋前锄土种。”

大葱在生活里占有重要位置,一日三餐少不了,它不光是日常饮食必备,还被用于一些习俗中,例如在迎新娶亲中,娶亲盒子里要放上两棵带根的大葱,即表示喜结连理,也表示繁衍丛生。

“葱”这个词,从学名角度来说,是属和种名,在口语中,是一个统称。它和姜、蒜一样,是做菜爆锅的必备。

早在先秦时期,有两种葱:大葱和小葱。小葱是在我国西部及西伯利亚由野生葱驯化选育而成,居于“葵,藿,薤,韭,葱”五大名菜之末。

《尔雅》中称葱为“茖”,注释为生长在山中的野葱。郭璞注:“茖葱,细茎大叶。”郝懿行义疏:“葱之生于山者名茖。”《齐民要术》对种葱进行过详细描述,包括收葱子的注意事项:“收葱子,必薄布阴干,勿令浥 郁。”意思就是因为葱性热,葱子必须薄薄的摊开阴干,不要让他燠(yu)坏。强调种葱的地春天必须先种上绿豆,翻转埋在地里做绿肥:“其拟种之地,必须春种绿豆,五月掩杀之,比至七月,耕数便。”葱播种的时候必须用炒过的谷子和葱子一起撒播,因为葱子有棱角、粗涩,不用谷子拌,下种容易不均匀,谷子要是不炒,就会长出“杂草”,还有专门的播种工具“窍瓠”。包括它们的种植季节:“三月别小葱,六月别大葱。七月可种大、小葱。”

大葱在山东的历史可谓悠久。从汉朝之后,大葱开始在山东大量种植。据《汉书》记载,渤海太守龚遂,在公元前70多年,就把大葱种植作为一项任务,要求每户农民种五十株。

在吃葱历史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山东人根据喜好口味培育出了口感甜、高大直的山东大葱。

还有说法山东人第一次从山戎引进大葱应该是在春秋时期。据史料记载,“春秋五霸之首”齐恒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

山戎是匈奴的一支,生活在今河北北部的燕山丛林中,以狩猎和放牧为主,农作物里以“冬葱”和“戎菽”为最佳。山戎各部常侵犯中原,是燕齐等国的主要边患。齐国曾经两战山戎,最后一战齐恒公兴兵十万,管仲和鲍叔牙随军出征,与燕军共同打败山戎。

齐恒公是一个美食家,在征战之余,发现了胡葱这一美味。当时的胡葱,冬天收获,白粗杆壮,被齐恒公带回齐国,试种成功,成为“大葱”,流传至今则被冠名为“山东大葱”。

元朝时,山东人王祯编著的《农书》中就详细记载了大葱的种植方法:“先以小畦种,移栽,却作沟垅,粪而壅,俱成大葱,皆高尺许,白亦如之,宿根在地,来春并得作种,移栽之。”明清两代山东各地县乡志大都对大葱种植有简单记载。难怪中华文明不断代,这说明农耕社会对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功不可没。

而大葱之所以能够在我们这里扎下根,主要是因为它来自北方高寒地带,皮糙肉厚,坚韧结实,经得住严冬的考验。我们这里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季寒冷而漫长,无霜期短。在寒风萧瑟的冬天,除了麦苗,几乎见不到一点绿色,可供食用的蔬菜更是少见,极易存储的大葱便成为人们最佳的选择。

葱全身皆可入药,葱白作汤,治伤寒寒热,中风面目浮肿,能出汗,民间就有用葱白煮水治感冒的偏方;葱叶煨研,敷金疮水入皲肿。盐研,敷蛇、虫伤及中射工、溪毒。主水病足肿。利五脏,益目精,发黄疸;葱汁饮之主治溺血。可解蔾芦及桂毒;葱根主治通气,疗饱食房劳,血渗入大肠,便血肠澼成痔,日干,研末,温酒下;葱花可治心脾疼,腹胀;葱种可明目,补中气不足。

好多昌邑人后来长大了,离开家乡去外地,最想念的还是这口椒子酱。因为那味道里,藏着家乡的风、家乡的海,还有家人的牵挂。

一罐椒子酱,拌在一起的是食材的本味,沉淀的是昌邑人的生活记忆。它从过去的家常便饭,变成如今的乡愁符号,用最朴素的味道,守着昌邑人对家乡最深的眷恋

无论走多远,只要尝到这口鲜辣醇厚的糟椒子,就知道,家,不远了。

原来,他们想念的不只是椒子酱的味道,更是那份藏在酱里的岁月静好,是家乡的烟火,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第十五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盛大...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市场星报) 黄山云海为幕,新安江畔歌起。11月15日晚,第十五届安...
北京北海公园白塔的倒影,是老北... 沿着北海的堤岸漫步,水面像一块巨大的、未经打磨的墨玉,沉静地铺展在天地之间。远远地,那座洁白的塔,便...
原创 明... 曾经以“霸总”形象深入人心的明道,如今已经是一位幸福的四口之家的父亲。妻子王婷萱性格低调,婚后一直专...
重要提醒:中国游客近期避免前往... 今晚(16日),文化和旅游部发文,提醒中国游客近期避免前往日本旅游。具体内容如下↓ 外交部11月14...
大厨教你“乡巴佬卤鸡蛋”的做法... 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一种零食就是“卤鸡蛋”。 对于80后来说,乡巴佬卤鸡蛋的味道应该都难以忘记吧!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