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苗雪雪副研究员在 2025 科普中国说·湖南专场带来演讲《探索水稻口感的“秘密”》。
以下是苗雪雪的演讲节选:
我们每天都在吃米饭,但你是否发现,有的大米口感筋道,有的却比较干涩?其实,这种差异背后藏着许多科学奥秘。
设计口感好的水稻种子,就像设计一辆高性能跑车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主,由一粒稻种到一碗米饭,要经历复杂的生长和加工过程。水稻催芽萌发,经过幼苗期、分蘖期、孕穗期,最终进入成熟期。如今的机械化收割,让我们从弯腰割稻走向了智慧农业。
收割下来的稻谷外面包裹着坚硬的谷壳,脱掉谷壳后才得到糙米,继续去除糊粉层和胚芽后,才是我们日常吃到的大米。大米分为三种类型,籼米、粳米和糯米。籼米粒细长,粳米饱满圆润,而糯米通体蜡白不透明。
图片来源于苗雪雪PPT
大米中最主要的成分是淀粉,而淀粉又由两种结构不同的成分组成——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直链淀粉结构笔直,排列疏松,支链淀粉像树枝一样分叉,结构更紧密。两者在大米里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你的含量多,我的含量就少。两者的比例不同,会直接决定米饭的口感。当直链淀粉含量较低时,米饭会柔软香糯,含量过高时,就容易生硬、回生。
科研人员发现,影响这一比例的关键,是Wx基因。这个基因有不同的变体。如果水稻携带wx基因,支链淀粉含量就很高,这种米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糯米。若携带WxA基因,直链淀粉偏多,米饭偏硬不够软糯。而WxB基因型的米直链淀粉含量适中,再结合合理的蛋白质和脂肪比例,口感最佳。
因此,育种家们在设计优质水稻时,会通过亲本选配、杂交和分子标记等技术,筛选含有理想基因型的种子,再结合实地口感评价,培育出口感优良、品质稳定的新品种。设计口感好的水稻种子,就像设计一辆高性能跑车。育种是底盘和车身,分子技术是导航系统,栽培与加工则是专业赛车手和保养团队,只有环环相扣,才能确保我们这辆跑车发挥出百分之百的性能。
煮饭这件小事:米多了加水,水多了加米?
除了品种基因,生态栽培环境对大米口感的影响也非常显著。温差大、水质好、土壤肥沃的地区更容易产出口感细腻的大米。施肥管理也很重要,氮肥使用过多,会使大米蛋白质含量偏高,从而导致米饭偏硬。合理控制水分、科学防治病虫害,都能在无形中提升米质。
大米收储与加工环节同样关键。稻谷收获后水分高,必须低温干燥,若暴晒或高温烘干,会造成米粒“爆腰”、裂纹增加,影响出米率和口感。
当然,即使有了再好的大米,煮饭的方法也会影响最终的味道。每年全国都会举办优质稻食味品鉴大赛,各地育种专家会把自己的新品种送来参赛,由评委们现场煮饭、试吃打分。
我曾参与过2020 年的全国水稻食味品鉴大会,感受到大赛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煮饭。每一份样米的浸泡时间、焖饭时间都必须完全一致。煮饭的米水比则根据直链淀粉含量精准设定,直链淀粉含量高的时候,米水比也就高一点儿。
图片来源于苗雪雪PPT
标准化流程虽繁琐,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借鉴其中的原理。喜欢软饭的人可多加水、焖得久一点,喜欢颗粒分明的,可少加水、缩短浸泡时间。
最后,我想聊聊如何挑选适合自己口味的大米。新米和陈米在口感上差别很大。新米色泽透明、有自然光泽,闻起来有淡淡稻香,摸上去光滑。而陈米颜色发黄,闻起来有异味,手感也粗糙。
图片来源于苗雪雪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