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半小时只为一口冬日甜品,结果吃到的全是预制冷冻货,这波落差你能忍吗
寒风里,大伙顶着刺骨的冷空气,为了尝一口热乎乎的 烤梨或金黄酥脆的 糖葫芦,硬生生在摊位前站上半个小时。可是等来的却不是现做现卖,而是一堆早已工厂批量生产、被速冻许久的“冷冻款”。这一幕,在今年入冬又狠狠扎了一刀,“入冬四件套”彻底沦陷,原本靠手艺和新鲜圈粉的小吃,现在几乎都变成了流水线产品。
说起变化最快的是街头最受欢迎的冰糖葫芦。过去还能看到摊主现场穿串裹糖,如今大多数商家直接从网上批量进货,再用冷链运输发往全国各地。这种预制糖葫芦短时间可以冷藏,长期则直接丢进冰箱冻起来。需求大的时候,一次就能拿下 200串,单价最低才不到2元。但到了消费者手中,小小的一串价格飙升到10元5只,有些地方甚至敢卖25元5个。钱花得不比以前少,可入口那股子死板劲儿让人直呼“没灵魂”。
再看看另一热门——烤梨。一箱装满40袋预制烤梨随处可见,对比传统炖煮耗时费力,这样操作显然省心不少。对于商家来说,多快好省才是王道,但对顾客而言,那份期待中的烟火气正在悄悄流失。
说到夸张程度,还属河北邱县专门搞“冰冻烤薯”的企业。他们先把红薯放进200℃高温烤一个小时,然后送入零下40℃速冻库迅速降温,仅仅半斤左右就能卖出12.5元高价。有意思的是去年红薯地头收购价每斤不过2.5元,加工完身价翻了十倍。“一薯两吃”,既能当冰棍,也能加热当点心,很快冲进上海、杭州的大型超市冷柜,把消费体验玩出了新高度。
而学校门口、小区周边那些便宜小蛋糕,更是成为重灾区。1块钱一个的小蛋糕,全都是从电商平台批量采购回来的,每盒均价低至4毛,用植物奶油撑场面,有些还偷偷夹带反式脂肪酸。不少孩子吃完肠胃难受,却依旧拗不过诱惑缠着父母买;线上创业者蜂拥咨询拿货渠道,“车带货多少钱?”、“怎么压低成本?”这些问题铺天盖地涌来,还有部分无良卖家趁机以次充好,看准学生市场疯狂捞钱。
网红品牌也没有幸免,高颜值慕斯蛋糕走起“提前一天现做”的套路,其实根本没有制作条件,后厨摆满大号冰柜。当订单生成后,由店员将保质期6个月以上的成品拆掉外包装,再换上品牌纸盒静置解冻几个小时交付。有记者暗访发现,有些打着当天制作旗号的新鲜蛋糕实际生产日期竟然是在三个月前,其代工厂出厂价只有62元,到门店立刻翻3倍多销售出去。而所有配料表、生产日期都会被全部清理干净,让人完全无法追溯来源和食用安全性,这波操作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消费者的不满持续发酵,因为这些所谓的新鲜甜品售价并不亲民:普通一份烤梨16元、一块小蛋糕27元已经很常见,可成本却远远低于大家心理预期。有网友吐槽,本来想对自己好一点才舍得掏腰包买点应季美食,却发现连这点仪式感都被罐头式流程碾碎。在社交媒体上相关吐槽视频虽然点赞数算不上顶尖,但转发次数轻松突破13万条,人群关注度一点没输给热门话题,美食界集体陷入信任危机阶段。
为了规范行业乱象,今年9月,《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通过审查,即将进入公开征求意见阶段,这是首次要求餐饮门店强制明示是否使用预制菜。同时广东率先出台地方标准,对所有售出的产品必须明确标注“预制菜”字样及投料比例;湖南也提出,将明示使用情况写入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为公众知情权建立保障机制。今年10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蛋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25版)》,进一步加强对相关产业链管理。这几项新规,无疑推动整个行业朝透明、安全方向迈步,让消费者不用再蒙眼选购,被信息屏蔽割韭菜。
效率提升确实改变了商业逻辑,但美味和真诚一直都是中国人的餐桌核心诉求。从街边大爷手里的纯手工,到如今超市里的工业化产品,这一路上的变化让人唏嘘。如果监管政策能够真正落地实施、经营者主动公示加工方式,同时努力优化品质,那么消费者至少可以放心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享受生活乐趣。“到底是不是现做?用了啥材料?放多久?”这样的问题未来会越来越容易得到答案,好不好吃、安全与否,会成为大家判断价值的重要依据,而不是谁吆喝声最大、谁营销动作最快抢占眼球的时候决定胜负。这场关于甜品的新较量已经开启,你准备好了吗?
上一篇:调理脾胃的养生美食:养出好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