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行业这场大戏,终究演到了皇帝的新装时刻,一边是年轻人不愿被旧酒桌文化束缚,一边却对低价茅台趋之若鹜。
某平台曾要求商家茅台售价不低于行情价,否则按假货论处,虽证实是误读,却折射出行业近八年最黑暗现状:中端、高端、低端市场全面崩盘。
茅台首当其冲,五十三度飞天行情价跌破一千七百元,商家抛售致实际售价失守一千四百九十九元指导价,黄牛退潮、经销商焦头烂额,五粮液日子也不好过,普五批发价从九百五十元跌至八百五十五元,茅台一九三五暴跌六成,多款曾炒到千元的白酒如今整箱仅售千元。
据酒业协会数据,六成酒企价格倒挂,八百到一千五百元区间成重灾区,不少经销商资金链断裂,资本市场上,白酒板块成 “拖油瓶”,与房地产板块为伍,茅台股价较四年前历史高点跌超四成,市值被宁德时代反超;泸州老窖股价腰斩,五粮液、洋河等跌幅超六成,三季度报更惨,二十家上市酒企几乎全负增长,洋河、酒鬼酒营收下滑超三成,中端酒企营收跌幅也超一成,仅茅台、汾酒微增。
这曾是毛利率超七成的 “好生意”,危机核心却在于对金融属性的过度痴迷,二零一六年起,酒企靠 “限量提价 + 经销商捂盘” 饥饿营销,售价十年涨十倍,一瓶酒抵普通人十几天工资,大量茅台被囤积而非饮用,成金融炒作工具。
白酒实则与基建、地产深度绑定,曾是基建景气度指标,因顶端人群需靠它彰显身份、维系关系,但如今基建放缓、地产调整,推杯换盏场景锐减;年轻人也对酒桌规训说不,偏爱轻盈微醺方式,与旧文化划清界限。
行业陷入死循环:既卖不动又卖不上价,库存去化周期达九百多天,更大危机是消费断层 —— 五十后、六十后减少,七十后、八十后喝不动,九十后、零零后有更多选择。
曾经的神坛白酒,正褪去金融与社交光环,回归普通发酵酒精饮料本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