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来临,寒意袭人,不少人会特别怕冷,尤其是阳虚体质者,更是手足冰凉,备受困扰。立冬过后,气温持续走低,人体阳气内敛、阴气外显,此时正是中医养生中极为关键的“进补黄金期”。
不过,冬季进补并非一概而论,需依据个人体质差异进行辨证调理。特别是阳虚体质的人群,倘若进补方式不当,不仅无法达到调养身体的目的,反而可能损害健康。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阳虚体质在初冬时节的科学滋补之道。
一、中医视角下的阳虚体质
在中医博大精深的体质理论里,“阳虚质”是较为常见的体质类型。其根本病机在于体内阳气亏虚,难以充分温煦脏腑与四肢,从而致使机体生理功能减退。
这类人群往往会出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溏稀、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等症状。而且,随着天气愈发寒冷,低温会进一步损耗本就不足的阳气,使得上述症状愈发显著。
二、阳虚体质的冬季滋补原则
《黄帝内经》提出人们应顺应四季阴阳的变化规律养生。对于阳虚体质而言,在冬季进补时需“灵活变通”,应以“温补阳气”为核心。借助冬季阳气内藏的契机,通过合理的调理方法来补充阳气。
如此一来,既能缓解当下身体的不适症状,又能为来年阳气的生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日常生活中的养生大法
(一)饮食调理:食疗养阳
日常可优选“温阳食材”,通过合理的饮食来补充阳气。建议多食用牛肉、羊肉、韭菜、生姜等具有温阳功效的食物;同时,要注意减少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的摄入,少饮绿茶。
在此,为大家推荐几款实用的药膳:
1.滋补佳肴:韭菜炒胡桃仁
原料组成:胡桃仁50克,韭菜200克。
制法用法:先将胡桃仁用开水浸泡,去皮后沥干备用;把韭菜仔细择洗干净,切段备用。
接着,在炒锅中倒入适量麻油,待油温烧至七成热时,加入胡桃仁,炸至金黄焦香。
最后,放入韭菜和适量食盐,翻炒至熟即可出锅。
适宜人群:适合肾阳不足、腰膝冷痛者食用。
2.养生靓粥:鹿角粥
原料组成:鹿角粉10克,粳米60克。
制法用法: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煮。待米汤翻滚、米粒渐软时,沿锅边缓缓加入鹿角粉,并用勺子迅速搅拌均匀,防止结块。
加入少许食盐调味,继续用小火煮至粥体呈稀稠适中的状态。关火后稍作晾凉,分两次温热服用,早晚各一次为宜。
适宜人群:适合阳虚体质者日常食用。
(二)中医妙招:药浴温阳
足部素有“第二心脏”之称。冬季寒气袭人,用温阳药材泡脚,既能驱散寒邪,又能温通经络,有助于阳虚体质者恢复体内的温热,缓解手脚冰凉、腰膝酸软等不适症状。
原料组成:生姜片15克,红花5克,当归片15克,花椒10克,桂枝5克。
制法用法:将上述药材用清水浸泡10分钟后,加入40℃左右的温水1500毫升,先用文火煮沸,再改小火煮15分钟。
过滤掉药渣,待药汤温度降至38℃-42℃时,倒入足浴盆。每晚睡前泡脚20-30分钟,泡完后用毛巾轻轻擦干即可。
适宜人群:适用于手脚冰凉者。糖尿病足、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孕妇以及对上述药材过敏者不宜使用。
四、规避常见的进补误区
许多人在秋冬进补时容易陷入误区,阳虚体质人群更需格外留意:
误区一:无病乱补,多多益善
中医强调“有虚才补”。人体脏腑的“受纳能力”是有限的,若身体并无明显的虚弱表现,盲目进补反而会增加脏腑的负担。
同理,当脾胃等消化器官功能低下或受损时,强行进补,营养不仅难以被吸收,还可能在体内滞留,形成痰湿,进一步削弱脏腑的代谢与排泄功能,导致“虚不受补”的情况发生。
误区二:不辨体质,盲目效仿
不同体质的调理方向差异很大。阳虚体质者需“温补”,阴虚体质者需“滋阴”,气虚体质者需“补气”。例如,阴虚者(常伴有口干、手心发热等症状)若跟风食用羊肉,只会使体内火气更旺,越补越上火。
误区三:迷信名贵补品,滥用无度
人参(红参)、鹿茸等补品虽有一定的功效,但并非适合所有人。即使是阳虚体质者,若过量食用这些热性补品,也容易导致体内湿热积聚,从而引发上火、便秘等症状。因此建议在专业中医医师指导下科学进补。
冬季是阳虚体质调理的“黄金时段”,但必须遵循中医“以人为本”“辨证施补”的原则,切勿盲目跟风。
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调理以及精心搭配的药膳,阳虚体质者也能够有效增强自身的体质,提升健康水平。你是否还在为手脚冰凉、怎么捂都不热而烦恼呢?趁着初冬这个绝佳时机,赶紧行动起来吧!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 苏可心 钟欣 金关兵 曾庆佳 欧阳峰松 孙贵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