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镇里做宣传工作,天天和老百姓打交道,创意也常常从这些平常光景里冒头。
11月11日,常熟沙家浜镇朗城村的村口集市,因一杯“村咖”而闹得热气腾腾。“沙家浜村咖尝鲜”摊位前,爷叔阿婆们排成长队,只为尝一杯用当地新收大米做成的米乳咖啡。米香浓郁、口感醇厚,让见惯了传统吃食的乡亲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短短三小时,近三百杯饮品就被乡亲们热情品尝完毕。
万娜为这套“村咖”精心制作了卡牌和Logo
村里老人第一次品尝到朗城大米做的咖啡
摊主万娜是沙家浜镇党建工作办公室的一名宣传员,个人爱好便是做咖啡、做甜品。兴趣和工作本来是两条线,但在走村入户的日子里,她发现: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味道,只差一种表达的方式。她将自己的创意搬到村口市集,把村里的大米做成一杯杯“会讲故事的村咖”。“沙家浜镇一共有14个村,在我心里,每个村都有不同的特产和独特的‘味道’,我便用14杯‘村咖’为它们做了一套专属的乡村味道名片。”
本地大米做成“米乳拿铁”,爷叔阿婆排队来喝
当天中午,万娜提着一大桶原料和设备来到朗城村村口的集市上,桶里装着连夜浸泡的大米和糯米,她的摊位主打一款饮品叫“朗城米乳拿铁”。这杯“村咖”所用的原料,正是产自本地的“朗城秋月”大米,由朗城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选用省农科院培育的优质品种南粳46,稻米晶莹剔透,米饭柔软滑润、富有弹性。
米乳拿铁搭配干桂花和米花,既好看又香甜
万娜特意为不喜苦味的村民制作了米乳布丁
万娜将新米研磨成乳,慢火熬煮施放米香,再与冻干咖啡相调,做成了一杯杯带着米香软甜的村口拿铁。不到三小时,桶里的原料就见了底,“原本担心爷叔阿婆们不喜欢喝咖啡,结果他们喝得比年轻人还积极!”她笑着说。当日摊位上还摆了她自己做的米乳布丁,也成了老人们抢着尝的新鲜。
70岁的李大爷尝了一口直咂嘴:“头一次喝咖啡,味道苦苦的,但是这玩意儿和酒还挺像,后味反倒香起来了!”随后又端起米乳布丁挖了一勺入口,连连点头:“这个好吃,软软糯糯,奶香味十足。”另一位李阿婆则惊喜表示:“没想到自家大米还能做成咖啡。我女儿在家就爱喝咖啡,我自己倒是头一回喝,没想到味道还挺不错。”
一杯咖啡的香气,让熟悉的大米有了新的打开方式,也让村口的午后多了几分轻松的惊喜。
村民排队品尝朗城米乳拿铁
万娜告诉记者,除了“朗城米乳拿铁”,沙家浜镇上14个村,她几乎都按各自的特产和季节想了一杯“村咖”。她说,走村入户久了,哪里产梨、哪里有秋柿、哪里大米最好,她都心里门儿清。朗城村是大米,那就用新米做拿铁;苏南村有梨园,她就做了“苏南秋梨汀”,选用当季鲜梨榨汁,清甜、润口;唐北村盛产秋柿,她便做了“唐北柿愿拿铁”,把本地秋柿熬成糖浆,再与咖啡调在一起。这名字也是她的小心思,“柿愿”图的就是“柿柿如意、事事顺利”,给村子讨个好彩头。她说这些话时,摊车前还有老人端着试喝的杯子在点头,像是给她的想法做了最直接的回应。
一场“零预算”的咖啡实践,家人、同事都来助力
万娜坦言,做咖啡、甜品是她的兴趣爱好。“我丈夫喜欢喝咖啡,女儿又喜欢吃甜食,我就在家里自己摸索着学。”
在日常走村入户的宣传工作中,万娜发现每个村物产都很丰富、有各自的“味道”,只是还缺一个更有趣、更能被记住的表达方式。“当时脑海里就冒出一个想法:要不试试把本地食材放进咖啡里?”当她向领导提起时,得到了大力支持——不仅批准使用镇政府“文明芦花铺”的公共摊位,还把公用的破壁机等设备供她使用。
“有了镇里领导的支持,那我就大胆去尝试、去创新!”于是,这场“村咖实验”悄然启动。万娜自费采购原材料、反复调配比例,还亲手设计了江南水乡风的Q版阿庆嫂Logo,运用AI制作了一系列漫画风格的饮品卡牌。作为宣传文员,给“村咖”配文案、拍照,对她来说更是驾轻就熟。朋友们都调侃万娜是“为爱发电”,甚至有人问她“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值得吗?”她笑着回应:“当爱好和工作能结合,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家人和同事也一起加入了这场“小实验”。家人轮流当试喝员,女儿一口喝完认真点评:“芝麻味可以再浓一点。”摊位上的Logo立牌,是同事家属用3D打印机做的;还有志愿者钩出了“村咖”小玩偶当周边。没有商业包装,却有一群人为她的点子添柴加火,这份人情味,也成了“村咖”最特别的部分。
讲究“不时不食”,也讲究一起参与!让“村咖”越做越有味
平日里,万娜还会在小红书上更新“村咖”制作过程、探店笔记和甜品教程,短短几个月,已经攒下两千多名粉丝。有人留言说“咖啡颜值真高”,有人喊“想喝”,这些反馈也让她觉得,沙家浜镇的多样物产、本地风味完全可以用更轻松的方式被看见。
目前,14款“村咖”中已有10款完成研发并试饮成功。“常熟讲究不时不食,我们村咖也一样。”万娜说。秋天新米上市,朗城村的大米自然成了当季主角;等到其他食材成熟,更多“村咖”也会陆续登场。比如唐东村的“桃桃冰茶”要等夏季水蜜桃,昆南村的“绵云莓籽”则依赖冬季大棚里的草莓。
朗城村党总支书记唐瑞栋也参与了当天的集市活动,第一时间尝了米乳咖啡。“形式很新颖,把我们‘郎城秋月’的大米用得很有巧思!”他说,希望后续能推出更多有特色的产品,“让乡村宣传更鲜活、更有味道”。
村头的摊位越做越热闹,万娜也正计划邀请感兴趣的村民一起学习制作咖啡。她觉得,“村咖”不应只是她的创意,而是能让更多人参与、共享的事情。“希望我们的村咖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走进沙家浜,来感受这里不同时节的温暖与惬意。”万娜说。
记者手记:
很多人觉得乡镇宣传是“规定动作”,有流程、有节奏、也有任务。但这件事让我看到另一面:当一个基层宣传文员愿意把自己的兴趣折进日常工作里, 宣传也不再是单方面的“传达”,而成了能引发回响、激发参与的“互动”。
产业、项目、规划,构成了乡村的“硬名片”,彰显其发展实力。而当实力具备,如何塑造独特的“印象”,便成了新的课题。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最熟悉的风物里。大米、梨子、秋柿,本在沙家浜是并不亮眼的存在。可当它们以“村咖”的形式出现时,这些熟悉的味道忽然有了新的表达,成了一张张轻巧、鲜活、让人愿意接过的乡村“软名片”。
而这次,完成这一场转化的,是一个普通宣传文员。她把自己眼里的乡村味道,换了一种方式讲给大家听。
原来,“一村一品”的“品”,不仅是品牌的品,也可以是品尝的品,是让乡村被更多人品读、品味的品。
见习记者 赵旭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视频 赵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