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中江 | 一座塔,多重身份:解读通济文峰塔的文化符号
创始人
2025-11-14 17:50:17

2025年11月13日,在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通济镇的青山绿水间,一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古塔——通济文峰塔,已默默矗立了三百余年。这座位于通济镇石桩村的六面体砖石结构古塔。201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一方水土文化记忆的活态载体。

通济文峰塔,又名石桩村字库塔,通高约25米,为九级楼阁式塔。其塔基由三层红沙条石砌成,塔身中空,塔檐短小上翘,呈现出典型的清代古塔建筑风格。塔身细节丰富,二层正门留有长方形孔洞,三至七层共设30个佛龛,塔刹则为五层葫芦造型,整体气势不凡。

据当地村民口述历史,此塔兼具科举文运象征与镇水安澜之功能。在特殊历史时期,该塔曾面临被毁风险,幸得当地村干部挺身保护,方得留存至今。村民口中的“茨菰塔”,经考证实为“字库塔”在方言流传中的演变,印证了其作为焚烧字纸、敬惜文脉的风水塔属性。

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该塔的保护范围与控制地带已得到明确划定。尽管历经风雨,塔身部分构件如铜铃曾遭盗窃,现代修缮的痕迹也较为明显,但其塔顶如凤鸟展翅的灵动造型、塔檐下精美的浮雕以及古朴的质感,依然向世人诉说着往昔的匠心与荣光。这座鲜为人知的古塔,正等待着更多人走近它,了解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李飞)

鳳凰行記·观察 | 守护“文峰塔”,更是守护乡土文化的根脉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散落着无数如中江县通济文峰塔这般不甚知名、却深植于地方历史与文化肌理的古迹。它们或许没有“网红”景点的喧嚣,但其承载的集体记忆、蕴含的工匠智慧与地域特色,是构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不可或缺的拼图。

通济文峰塔的存世,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的地方史。它集字库塔的崇文精神、风水塔的美好祈愿与佛塔的宗教元素于一身,直观反映了清代民间信仰的融合性与实用性。从险些被炸毁到成为省级文保单位,其命运转折,既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更是一代代乡民自发守护、接力传承的生动写照。那位在特殊年代挺身护塔的村干部,以及至今仍能讲述塔之往事的村民,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最坚实的文物保护力量,往往源于内心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然而,文峰塔铜铃被盗、现代修缮稍显“大胆”等问题,也暴露出基层文物保护面临的普遍困境:保护资金与专业力量的不足、传承与展示手段的单一、公众认知度的欠缺。这提醒我们,文物保护不能仅停留在“挂牌保护”的层面,更需要探索“活化”之路。如何深入挖掘其独特价值,如何将专业维护与乡土知识系统结合,如何利用数字化等新技术提升展示水平、吸引年轻受众,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

每一座“文峰塔”都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守护它们,不仅仅是守住一方建筑实体,更是守护一方水土的文化根脉、精神故乡和历史的连续性。这需要制度的保障、专业的投入,更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尤其是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唯有如此,这些散落在乡野的明珠,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东华)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邓记欣欣干锅牛肉:每年卖出3万... 11月13日晚上7点,霓虹初上,贵阳市云岩区虎门巷的“邓记欣欣干锅牛肉”逐渐热闹起来。店内灯火通明,...
小城风味志:被忽略的美食宝藏地 当美食探索的目光总聚焦于大都市的米其林与网红店时,我们或许错过了最本真的味觉图景——那些散落于小城巷...
原创 茶... 固体杨枝甘露成为社交平台打卡神器。 继奶皮子糖葫芦之后,固体杨枝甘露接棒,成为餐饮行业新晋网红。...
武功山嵘源国际温泉度假村斩获第... 日前,在江西宜春隆重举行的第七届博鳌国际金汤奖颁奖典礼上,武功山嵘源国际温泉度假村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温...
探访海南环岛旅游公路最大驿站:... 图为海外华媒代表参观莺歌踏浪驿站。骆云飞 摄 图为海外华媒代表参观莺歌踏浪驿站。骆云飞 摄 图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