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茫茫大漠之中,鸣沙山与月牙泉如一对相守千年的眷侣,构成了“沙岭晴鸣”与“月泉晓澈”的独特景致。令人称奇的是,即便身处沙山环抱之中,月牙泉始终碧水盈盈,从未被流沙掩埋。这份沙泉共生的自然奇迹,藏着两大来自天地的精妙馈赠。
01
地下水脉:大漠绿洲的生命之源
月牙泉的持久活力,源于地下水补给,这是它抵御流沙侵袭的根本保障。敦煌南侧的祁连山脉,终年积雪覆盖,发育着众多冰川。被誉为“敦煌母亲河”的党河,正是发源于祁连山支脉的冰川群。党河自南向北穿过敦煌绿洲,它不仅滋养着沿岸的草木和农田,还会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渗透的双重作用,为区域地下水系统补充水源。地表的水流和地下的水源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着月牙泉的水位稳定,让这片沙漠中的泉水始终保有生机,也让敦煌绿洲在大漠戈壁中绽放出持久的生命光彩。
每到春暖花开时节,祁连山脉的冰川消融形成的清流,并未直接汇入地表,而是顺着岩层的天然裂隙悄然渗透,在地下形成了隐秘的输水网络,如同大地的毛细血管,持续为月牙泉注入清凉活水。
02
地形环流:风沙搬运的平衡艺术
如果说地下水是月牙泉的生命根基,那么鸣沙山独特的地形,则为它筑起了一道抵御流沙的“天然屏障”。月牙泉恰好坐落于鸣沙山的环抱之间,北侧、西侧和东侧的金字塔形沙山,与南侧的长条沙垄错落分布,形成了天然的避风格局。
(偏东风在月牙泉附近的原始流场图)
(偏西风在月牙泉附近的原始流场图)
当西风环流过境时,气流经过西山后会分流形成西南风和西北风。南侧的沙垄如同忠诚的卫士,稳稳挡住西南风携带的流沙,不让其直接涌入泉内;北侧的沙山则同步拦截西北方向的风沙,双重防护之下,大部分流沙被挡在泉域之外。而当区域盛行东风时,这股气流又会反向发力,将此前堆积在泉边的沙粒重新吹回沙山,形成了西风输沙与东风回沙的动态平衡。
通俗的说,由于受局部地形的导引,鸣沙山月牙泉周边区域不管哪个方向来风,都能在月牙泉内产生向上的回旋风,把沙山上滑下的沙粒往沙脊线上和山顶上吹,正是这种特殊的风沙流活动状况,使得这种沙泉共存、沙不掩泉的地貌奇观能绵历千古。
千年来,冰川融水持续滋养,地形环流巧妙调控,大自然以其鬼斧神工的设计,让鸣沙山与月牙泉在荒漠中演绎着不朽的共生传奇。这份跨越时光的自然奇迹,既是地理环境的精妙组合,更是大自然平衡之美的生动诠释。
来源:鸣沙山月牙泉
监制:闫若晖
审核:曹雪梅
编辑:陈 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