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秋天最好这“一口”!那么大闸蟹是蒸着吃还是煮着吃?古人也争论过
创始人
2025-11-13 20:42:31

秋风起,蟹脚痒

随着天气渐凉

又到了三五亲朋相聚

一起吃大闸蟹的日子了

近日,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与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主办了“蟹乡崇明 蟹肥橘香——上海市民河蟹文化体验之旅”。

崇明,不仅是上海的生态绿肺,更是孕育优质河蟹的“天然沃土”。这场“舌尖与指尖并重、知识与趣味同行”的体验之旅,首先由上海海洋大学宁波副研究员的有趣科普开场。

老百姓一般都叫“大闸蟹”,这种说法何来?宁波解释,大闸蟹之称,一说来自“煠蟹”或“炸蟹”——因蟹以水蒸煮而食;另一说来自捕蟹用的竹闸或竹簖,所获之蟹被称为“闸蟹”,大个儿的就称为“大闸蟹”。

宋代徐似道在《游庐山得蟹》写道:“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宁波告诉大家,中国吃蟹历史悠久,蟹文化源远流长,产生了花津蟹、胜芳蟹和阳澄湖蟹三大名蟹,后阳澄湖蟹后来居上,名冠华夏,成为长江下游地区久负盛名的地方名产,也成为长江渔文化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

你们家吃螃蟹,是蒸着吃,还是煮着吃?你能想象,就为做法,两位才子还有过争吵,留下了“渔蒸枚煮”的佳话。原来,李渔在《闲情偶寄·蟹》写道“蒸而熟之”,认为不失“真味”;而袁枚主张“最好以淡盐汤煮熟”“蒸者味虽全,而失之于太淡”。

宁波表示,“螃蟹上桌百味淡”河蟹集中了多种舌尖上的体验,堪称“江海第一味”。其中,蟹有“四味”——蟹肉一味,蟹黄一味,蟹膏一味,蟹仔又一味而蟹肉又可分为“四味”:大腿肉纤细莹白,肌纤维较短,味道类似干贝;小腿肉肌纤维较长,口感细嫩,味若银鱼;蟹身上的肉,洁白莹润,节块宽大,鲜美甘香;蟹螯上的肉,肌纤维较粗,但甘甜醇香。蟹膏最为堪绝。

有人总结出“四字选蟹法”,即“看、捏、掂、比”——看,即看体色,体色清爽饱满、背青腹白者为佳;捏,是指捏蟹脚,蟹脚坚实有力,腿毛金黄、富有弹性者为上;掂,是指掂轻重,同等大小的河蟹,体重大者表示蟹体丰满,品质较高;比,即看腹口。腹口“开门”大者,表明肥满度越高。

当天,上海市民河蟹文化体验之旅还走进崇明河蟹养殖基地。新民晚报记者了解到,由崇明区、上海海洋大学与崇明河蟹集团三方联合,在国家级良种基础上匠心培育而成的“崇明1号”已经上市。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好蟹。崇明地处长江入海口,三面环江,一面临东海,具备咸淡水交接的水文特征,是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发源地。“崇明1号”具有生长快、规格大、品质好等优势。养殖过程中,基地采用河蟹专用配合饲料,以提升饲料利用率;并通过对水草养护和水质调节的精细管控,全力营造稳定、洁净的自然生长环境。据介绍,今年崇明河蟹整体长势好于去年,亩产量预估可达250至300斤。

今年是“崇明1号”成蟹养殖的第二年。目前,该新品系在崇明全区推广应用,养殖面积约6000亩。“崇明1号”打破了以往崇明“有种源无品牌”的局面,形成了“良种+良法出良品”的河蟹产业发展新模式。更令人欣喜的是,在11日举行的全国河蟹大赛上,“崇明1号”不仅凭借出众的品质斩获了“最佳种质奖”,更以451.2克的重量成为今年的“蟹后”——这是沪牌大闸蟹首次摘得“蟹后”桂冠。

大闸蟹

你是蒸着吃还是煮着吃?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记者:郜阳

编辑:李争

编审:龚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探寻地方特色美食传统做法解析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地方特色美食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历史的光芒和文化的精髓。它们不仅仅是味蕾...
湘鄂“山”“水”联动共绘武陵山... 中新网宜昌11月13日电 (董晓斌 谭凌)“张家界的‘三千奇峰’多‘山’,宜昌的‘两坝一峡’多‘水’...
2025年11月旅游品牌服务体... 深秋的风拂过山野,染黄了层林尽染的山峦,也吹动了旅行者心中那份对远方的渴望。2025年的11月,是一...
阅读量200万+!新华网《对话... 11月12日,新华网《对话山海》“现在好时节”系列节目聚焦千山风景区,新华网客户端以《“现在好时节”...
2025面向东盟大健康旅游国际... 中新网河池11月13日电(林洁琪 罗荣玉 黄峰)11月12日至14日,2025面向东盟大健康旅游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