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铜仁市沿河自治县板场镇塘坝村,有这样一位返乡创业者——冉军。他在外打拼多年,积累了不少资源和经验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重拾土家传统手艺,用一口口大缸熬制出醇厚鲜香的土家酱油。不仅让闲置资源“活”了起来,更想把这道沉淀多年的老味道打造成土家文化的“新名片”。
酱油工坊。
走进塘坝村闲置的小学校园,昔日安静的操场如今整齐摆放着数百口酱油缸,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酱香,这里便是冉军的酱油工坊。2000多平方米的闲置校舍,他租赁后便成了传承土家酿酱技艺的“新阵地”。
为了做好这种酱油,冉军先后投入80多万元,从外出考察市场、拜师学艺,到精心选购原料、定制发酵大缸,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而他坚持的,正是最地道的土家传统做法。
土家风味的酱油。
“我们选用的原材料是本地的黄豆、胡豆、豌豆、小麦等原料,用土家传统的发酵方法,就是用黄荆丫植物铺在裹满面粉的豆料上面进行发酵。从选料到成品无任何添加剂。”沿河土司传统酱业工坊负责人冉军介绍。
凭借着无任何添加的匠心和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冉军的土家酱油渐渐有了名气。不少顾客专程上门购买,村民们更是成了“回头客”,小小的工坊里时常挤满了前来买酱油的乡亲。
土家传统的发酵方法。
“他们这里的酱油味道真的好吃,上次买去吃完了,这次又来买,很多村民都在这里买酱油。现在吃其他酱油真的吃不出这种味道了。”塘坝村村民李波说。
如今,这承载着土家风味的酱油,不仅让冉军的创业路越走越宽,更成了带动乡村活力的“香饽饽”。对于未来,冉军有着更清晰的规划。
“下一步,我将主动对接市场,通过线上线下进行销售。同时扩大生产规模,让土家族酱油不光是厨房调味品,更希望能成为代表土家味道的‘文化名片’。”沿河土司传统酱业工坊负责人冉军充满希望。
一瓶老酱油,一份家乡情。冉军用传统手艺唤醒乡村资源,让土家味道香飘四方,也为沿河乡村振兴注入了别样的“鲜香”活力。(图/文 杨洪、杜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