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李国莺
秋日赴约
这几年的秋天,总有一个地方让我魂牵梦萦——桂林公园。那是一场我与秋日的私密约会,一年一会的桂花之约。
桂林公园,被誉为上海赏桂的佳地。园内千余株桂树,二十多个品种,每逢秋日,便是一场桂花浩浩荡荡的盛会。今年夏天格外漫长,中秋已过,暑热未消,满城桂树静默无言,不见丝毫花信。所有人都在等待——等待一场秋凉,等待一场花开。
许是这份虔诚的期盼感动了天意,秋风终于送来了凉意。某日清晨,推开窗,那熟悉的甜香乘着微风飘来——桂花,终于开了!
去年的桂林公园一景
前夜恰有细雨,我整晚惴惴不安,担心那初绽的花蕊能否经得住雨打风吹。好在只是细雨霏霏。无论如何,这个约会不能再等了。以前只是走马观花,今年的赴约,似乎格外郑重——我特意查阅了许多关于这座公园的资料,除了主角桂花,还有那些百年的五针松、黄杨,那棵屈曲盘旋的龙爪树,也是我的惦念。造型别致的颐亭,我特地查了它的前世今身,四教厅、般若舫、九曲回廊我也了解得一清二楚。我要去拜访的,不只是老友桂花,更是凝固的人文和时光。
去年的桂林公园的四教厅
翌日清晨,我独自搭乘地铁,奔赴这场期待已久的约会。一个小时后,到达桂林公园站,地铁有多个出口,七绕八弯,我向一工作人员求助,“五号口怎么走?我要去桂林公园!”没想到,他说:“桂林公园三个月前就关闭修缮了,明年才重新开放。”
我愣在原地,半晌回不过神。满腔的热望瞬间落空,就这样回去吗?心有不甘。手机查询附近赏桂之地,“复兴公园”跃入眼帘——虽只有百余株,只有桂林公园的十分之一,我还是毫不犹豫地踏上了这段“寻桂之旅”。尽管高德显示地铁三十分钟。
公园寻桂
走进复兴公园,一棵近百年的枫杨如守门人般屹立,树冠高过四层楼。而空气中,缕缕熟悉的桂花香正袅袅飘来,若有若无,像个与人捉迷藏的羞涩少女。
我循香寻觅,终于在路边看到了第一棵金桂。淡黄的花瓣色泽如阳光淬炼的黄金,或三五成簇,或密密匝匝地挤作一团。那浓郁的香气,不由分说地钻进鼻腔,浸润发丝,包裹衣衫。我贪婪地深呼吸,用手机镜头对准那些娇嫩的花瓣——在大光圈的聚焦下,它们宛如孩童清澈而怯生生的眼眸。
不远处的银桂,花色淡雅如月华凝霜,比起金桂的奔放,显得含蓄内敛。再往前,一树丹桂如火如荼,橙红色的花瓣在绿叶间跳跃,宛如燃烧的星火!
它们散发着香气,给世界带来甜蜜!仿佛,这是全世界的盛大节日,无论你是谁,在什么职位,都暂且放下,吸一口蜜,把忧伤遣走,把烦恼消散。
这些迟来的花儿,这份迟到的芬芳,因为险些错过,更让人心生“失而复得”的珍惜。我在路过的每一棵桂树前驻足,凝视,拍摄——每一棵都有自己独特的姿态和生命。
梧桐树下,老人们随着欢快的音乐翩翩起舞;另一边,合唱团正深情演唱《我和我的祖国》。这些历经沧桑的面容,比任何人都懂得“来日并不方长”。他们在此刻起舞、歌唱,恰如这只有一周花期的桂花,拼尽全力绽放生命的光彩。这份对当下的把握,何尝不是对生命最深的礼赞?
竹艺见心
公园一角,两条“竹编鱼”引人注目。鳞片随手勾勒,鱼尾带着毛边,朴拙的编织手法保留了竹的质感和手工的温度。鱼鳞疏朗,鱼尾萧散,反而成就了独一无二的灵动。
斜对面的作品名曰“无根山”。上半部用细密编织展现山峦的巍峨,下半部以镂空技法演绎群山的空灵。虚实相生间,既展现了竹编工艺的精妙,也传递出对自然意境的独特理解,营造出超然的诗意景观。旁边,一胖乎乎的外国太太正饶有兴味地欣赏。
艺术,跨越国界,无需言语。
秋叶静美
梧桐叶已泛黄,黄绿相间。秋风吹过,叶片翩然飘落,如一只只巨大的蝴蝶。刚落下的叶子还带着温润的生命气息,我俯身凝视,它仿佛还有微弱的呼吸。我知道,几天后,它会渐渐失水、卷边、变成深褐——那才是真正的终结。而今,它正以最美的姿态完成生命的谢幕。
一路梧桐,一地落叶,伴着若有若无的桂花香,共同谱写出这个秋天最独特的韵律。诠释着生命的烂漫和静美!
五行如意棍
公园一角,几位老人正在练习一种奇特的功法。
一位面色黝黑的阿姨将长棍顶在额头,左右摇摆,棍子竟能直立不倒。旁边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更厉害,她躺在凳子上,在膻中穴处直立一根棍子。见我好奇,黑脸阿姨递来一根棍子让我试试。我刚放在手心没几秒,棍子就倒了。
“要用心,不是用力。”她笑着说。据说她已练习三年,那位老太太的驼背也因此挺直了许多。
这些缠着五种彩色塑料带的棍子被称作“五行如意棍”。阿姨神秘地说:“网上买不到,要诚心请的。我们能看见的只有百分之五,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五是看不见的。这如意棍克避邪。”
我相信持之以恒的锻炼确有奇效,但“驱恶避邪”之说,未免太过玄妙。于是,笑着走开了。
人间烟火
不觉已是下午一点,才想起尚未午餐。思南路上,“沧浪亭”前排着小小的队伍。金碑银碑不如百姓的口碑,这家以面食馄饨点心闻名的老店座无虚席。
见我寻座,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缓缓起身,亲切地示意我坐在她里面的空位。她正吃着一碗面,旁边的碗是大排和素鸡。对面坐着一对年轻情侣,点了两碗大馄饨、一碗肥肠面、一碗小馄饨,把我和老太太看得目瞪口呆。
老人忍不住用上海话温和地劝道:“吃太多要得高血脂的呀!”年轻人笑眯眯地回答:“阿姨,没事的。人生苦短,难得来一次,要吃个痛快!”
三人用上海话热络地聊起来。我来了上海近三十年,听得懂十之八九,却开不了口。我点的虾仁荠菜馄饨上来了,皮子竟是绿色的。“这是荞麦皮。”老太太热心解释。
“虽是老店,味道不如从前了。”老人感叹。年轻人附和:“是啊,没有以前的味了。”
“他家的鳝丝面和肥肠面是招牌。”老太太比划着,“当年的面比这个细,滚烫的鳝丝倒进面里,咝咝作响……”她眼中闪着光,仿佛穿越时光闻到了那记忆中的香味。
等我吃完,老人缓缓起身让我出来。见我说普通话,她特意改用普通话与我道别。这个小小的细节,让我的心底泛起温暖的涟漪。
尾声
归途上,回味这一天的经历:经历桂林公园失约的失望,没有看到千株桂花的盛况,却在复兴公园邂逅了别样的秋色;遇到有趣的人,尝到了老店的美食,听到了精彩的故事,感受到了陌生人给予的温暖。
忽然间,脑海里闪过一句箴言:所有的遗憾,都是另一种成全。错过了预定的风景,才遇见了计划外的美好;因为期待的落空,才更加珍惜不期而遇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