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凤凰新闻报道的一件事把杨国福麻辣烫推上了风口浪尖。
他们家新上的麻辣香锅品类里,绿豆芽标价2.88元/50克,折算下来一斤要28.8元。
这价格一曝光,#杨国福1斤豆芽28元贵过山姆#的话题直接冲上热搜。
我平时买菜也常买豆芽,菜市场里顶多几块钱一斤,山姆会员超市的有机绿豆芽算贵的了,600克才9.9元,折合一斤8.25元,杨国福这价格直接是人家的三倍多。
面对质疑,杨国福客服给出的回应是全国门店售价不统一,因为每家店房租、人工成本不一样,公司没做统一要求。
这话听着好像有点道理,但仔细琢磨就不对劲了。
成本高就能把几块钱的豆芽卖成“奢侈品”?怕不是借着成本的由头变相涨价吧。
说起杨国福,它可不是小作坊起家,2003年在哈尔滨开了第一家杨记麻辣烫,2004年更名后就开放加盟,这么多年扩张下来,加盟店遍布全国,可定价管理怎么反而越来越乱了?
其实这种用非常规计量单位玩定价套路的操作,在餐饮圈不算新鲜事。
之前绝味鸭脖就因为类似问题被网友吐槽“吃不起”,定位北京的门店里,270克鸭脖卖30元,折算成一斤大概60元,120克鸭舌50元,一斤直接冲到200元。
本来想吐槽绝味太敢定价,后来发现不少卤制品品牌都这么干,用小重量单位标价,让消费者乍一看觉得金额能接受,等换算成日常熟悉的斤两,才发现自己被“套路”了。
如此看来,杨国福这波操作,不过是踩了行业里的“老路子”。
消费者之所以对杨国福天价豆芽反应这么大,核心还是价格和价值严重脱节。
豆芽这东西种植成本低、产量大,市场供应充足,本身就不是啥高价食材。
就算是餐饮门店,加上加工、人工成本,也不该贵到这种程度。
很显然,杨国福把豆芽归到按克收费的品类里统一定价,就是利用消费者对小计量单位的价格不敏感,悄悄抬高了单价。
自选餐饮模式刚火起来的时候,我还挺喜欢的。
能自己挑食材,搭配出专属口味,而且煮好的麻辣烫带着浓郁的锅气,吃着特别香。
可近几年明显感觉不对劲,自选麻辣烫的价格越来越高,随便挑几样食材就大几十块,有的甚至能卖到上百块。
本来是面向大众的快餐,慢慢变成了“轻奢餐”,普通消费者想解个馋都得掂量掂量。
加盟模式带来的管理漏洞,可能是杨国福定价混乱的重要原因。
大量加盟店的存在,让品牌很难做到统一管控,部分门店为了维持利润,就把房租、人工这些成本压力转嫁给消费者。
不止杨国福,很多连锁餐饮品牌都面临类似问题,加盟扩张能快速抢占市场,但后续的品控、定价管理跟不上,最终受伤的还是品牌本身和消费者。
更何况,消费者也不傻,一次两次被“套路”可能没察觉,次数多了自然会用脚投票。
杨国福这波定价操作,本质上是想走高端化路线,可这种只涨价不提升品质的“伪高端”,根本行不通。
高端化转型不是简单地提高价格,得在食材品质、烹饪工艺、用餐环境、服务水平等方面同步升级。
你看眉州东坡小吃,人家走高端化路线,是靠更好的食材、更精致的制作和更舒适的环境,让消费者觉得花的钱值,这样才能留住人。
从行业角度来看,杨国福的困境也是整个中式快餐行业的缩影。
这些年中式快餐行业扩张很快,但盈利压力也越来越大。
房租、人工成本上涨,市场竞争激烈,不少品牌就动了歪心思,想用隐性涨价的方式维持利润。
可这种短视行为,只会让消费者失去信任。
当“价格刺客”“套路计价”成为品牌标签,再想挽回消费者的心就难了。
那么中式快餐行业该如何破局呢?我觉得首先得规范定价体系,用消费者熟悉的计量单位,明码标价,让价格更透明。
其次要优化成本控制,通过整合供应链、提升门店运营效率等方式降低成本,而不是一味地涨价。
对于采用加盟模式的品牌,必须加强对加盟店的管控,制定统一的定价标准和品控要求,避免门店各自为政。
市场监管部门也该发挥作用,加强对餐饮行业定价行为的抽查,对那些采用不正当计价方式误导消费者的门店,加大处罚力度。
作为消费者,我们也要提升价格敏感度,遇到按小重量单位标价的商品,多花几秒钟换算一下单价,发现不合理定价及时维权。
杨国福天价豆芽事件,与其说是一次简单的价格争议,不如说是给中式快餐行业敲了个警钟。
餐饮品牌想要长久发展,靠“套路”根本行不通,只有坚守诚信经营的原则,实现价格与价值的匹配,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长期认可。
毕竟,消费者的信任才是品牌最宝贵的财富,一旦失去,再想找回来可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