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吐鲁番,就被一股热浪裹住——七月的吐鲁番,是名副其实的“火洲”,阳光像火一样烤着大地,空气里带着灼热的气息,连风都是热的,吹在脸上,像贴着一块暖烘烘的布。远处的火焰山在阳光下泛着赤红色的光,山体上的纹路像燃烧的火焰,让人一看就觉得热,难怪《西游记》里会说这里“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
走进火焰山景区,脚下的地面滚烫,连鞋底都能感受到热度。山体是赤红色的砂岩,在阳光下闪着光,上面刻着各种与《西游记》相关的图案,有孙悟空借芭蕉扇的,有唐僧师徒取经的,每一幅都栩栩如生,给这灼热的火焰山添了点神话色彩。我站在 “定海神针” 温度计前,看上面的数字 ——58℃,难怪会觉得这么热!景区里有卖冰镇西瓜的,切成小块,用保鲜膜包着,咬一口,冰凉的滋味在舌尖散开,带着西瓜的清甜,瞬间驱散了身上的燥热,让人忍不住感叹:“在火洲里吃冰镇西瓜,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离开火焰山,往葡萄沟走,沿途的风景渐渐变了样。路边的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树叶在阳光下闪着绿,偶尔能看见几棵葡萄架,葡萄藤顺着架子爬,叶子像绿色的手掌,遮住了阳光,留下一片阴凉。走进葡萄沟,仿佛走进了一个绿色的世界 —— 道路两旁是密密麻麻的葡萄架,葡萄藤长得茂盛,叶子层层叠叠,把天空遮得严严实实,只有偶尔几缕阳光从叶子的缝隙里漏下来,落在地上,映出斑驳的光影。葡萄架上挂满了葡萄,有绿色的无核白,有紫色的马奶子,有红色的红提,一串串,像绿色的珍珠、紫色的玛瑙、红色的宝石,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我走进一家维吾尔族老乡的葡萄园,主人热情地招待我,让我坐在葡萄架下的木凳上,递来一碗冰镇酸奶,说:“尝一尝,自家做的酸奶,配着葡萄吃,解腻又解暑。” 我端着酸奶,看葡萄架上的葡萄 —— 无核白葡萄又大又圆,透着淡淡的绿,摘一颗放进嘴里,轻轻一咬,甜汁在舌尖散开,带着葡萄的清香,没有一点酸味,好吃得让人忍不住再摘一颗。主人说,这些葡萄都是靠坎儿井的水浇灌的,没有坎儿井,就没有葡萄沟的绿洲。
跟着主人去看坎儿井,才知道这是吐鲁番人民的智慧结晶。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分组成,竖井用来挖掘和通风,暗渠用来输送地下水,明渠用来把水引到农田和村落,涝坝用来储存水。走进暗渠,一股凉意扑面而来,和外面的炎热形成鲜明的对比。暗渠里的水清澈见底,顺着渠道慢慢流淌,发出 “叮咚” 的声音,像在唱一首欢快的歌。主人说,坎儿井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是吐鲁番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而创造出来的,它就像吐鲁番的 “生命线”,滋养着这里的土地和人民,也滋养着这片绿洲。
傍晚时,我在葡萄沟看维吾尔族的歌舞表演。舞台搭在葡萄架下,周围摆满了桌椅,游客们坐在葡萄架下,一边吃着烤包子、手抓饭,一边看着表演。维吾尔族姑娘穿着彩色的连衣裙,戴着绣花的帽子,随着音乐的节奏跳起了麦西来甫,她们的舞姿优美,像蝴蝶一样在舞台上飞舞;小伙子们穿着黑色的马甲,戴着白色的头巾,跳起了欢快的踢踏舞,脚步轻快,像在舞台上飞。音乐响起时,游客们也忍不住站起来,跟着一起跳,葡萄架下充满了欢声笑语,像一场热闹的盛宴。
夜里的葡萄沟很安静,只有风吹过葡萄叶的 “沙沙” 声,还有远处传来的歌声。我躺在民宿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声音,想起白天看见的火焰山、葡萄沟、坎儿井,忽然懂了为什么人们说吐鲁番是 “火洲里的绿洲”—— 它有火焰山的灼热,却也有葡萄沟的清凉;它有干旱的环境,却也有坎儿井的智慧。这里的每一颗葡萄,每一口酸奶,每一段歌舞,都透着吐鲁番人民的热情与乐观,像一首欢快的歌,在火洲的绿洲里,静静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