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一度
2025年的文旅市场,正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当传统观光模式逐渐褪色,“情绪文旅”的浪潮席卷而来,宣告文旅产业已全面驶入“情感经济”时代。数据显示,游客将“获得积极情绪价值”列为旅游首要诉求的占比已达30%,远超对景观观赏的需求。这场变革不仅关乎产业升级,更是一场关于如何以情感为纽带,重塑人与空间、人与文化关系的深层探索。
情感经济崛起,本质是需求升级的必然选择。在物质丰裕的当下,旅游早已超越“看风景”的表层需求。高压生活下的解压诉求、对文化认同的渴望、对独特体验的追寻,共同催生了情感经济的爆发。甘肃天水麻辣烫的火爆,不仅是美食的胜利,更是当地以“宠粉”姿态创造的情感联结——数百辆出租车自发免费接驳游客,一句“我们小城红了,大家都想出力”的朴素话语,让游客在感动中主动延长行程、增加消费。这种“以心换心”的真诚,正是情感经济的核心密码。
创新实践涌现,情感价值催生多元体验。从“景粉文旅”到“解压文旅”,创新者正以情感为轴,重构文旅生态。故宫通过文创与沉浸式展览,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文化共创者,粉丝自发创作短视频、参与展览设计,使重游率远超传统景区;江西龙虎山的《寻梦龙虎山》打破舞台边界,让观众在山水间行走观影,于自然哲思中释放压力;湖北宣恩县将整座县城化为活态文化场,土家吊脚楼、摆手舞融入日常生活,游客在街巷漫步时自然沉浸于文化肌理。这些案例证明,当文旅产品成为情感的载体,便能创造难以替代的体验价值。
未来破局之道,需在“深度”与“温度”上深耕。面对情感经济浪潮,文旅产业需摒弃流量思维,转向长期主义。其一,深耕文化内核,以情感共鸣激活文化生命力。如西安大唐不夜城以盛唐文化为基底,通过“不倒翁小姐姐”等互动设计,将历史转化为可触摸的情感符号,实现文化认同与情感共振。其二,科技赋能情感体验,创造沉浸式场景。A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AI互动增强参与感,科技与人文的结合能让情感体验更立体。其三,构建主客共享生态,让游客成为“家园共建者”。借鉴宣恩模式,打破景区围墙,将文化融入城市肌理,让游客在真实生活场景中感知温度。
情感经济时代,文旅产业的终极竞争是“心灵占有率”的争夺。唯有以真诚为底色,以创新为手段,将文化厚度转化为情感浓度,才能在这片红海中脱颖而出。当游客在旅途中寻得治愈、共鸣与归属感,文旅产业才能真正实现从“流量”到“留量”、从“过客”到“归人”的蜕变。这或许就是“诗与远方”的终极形态——不仅看见风景,更在风景中安放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