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出门倒垃圾,冷风顺着衣领往脖子里钻,
瞬间把我缩成了一只圆滚滚的鹌鹑。哦豁,这才后知后觉想起,11月7日就是立冬了。
老辈人常说“立冬补冬,补嘴空”,意思是天儿一冷,就得靠吃食给身体“充充电”,不然整个人都像没拧紧的暖水瓶,半天热不起来。
不过进补可不是瞎吃,今天就跟大伙唠唠,立冬该认准的“三黑三白”,还有得躲着走的“三样东西”,都是实打实的老经验。
先说说“三黑”,这可不是随便凑的三种黑色食材,讲究的是“五色入五脏”的老理儿,
黑色食材最合冬天“藏精”的性子。
头一位必须是黑芝麻,这玩意儿看着不起眼,却是秋冬的“温润小能手”。
我奶奶以前总把黑芝麻炒香了磨成粉,早上撒两勺在粥里,那股子香气能把邻居家的猫都引来。
黑芝麻里的油脂是天然的滋润物,秋冬空气干得像砂纸,吃点这个比瞎抹润肤露管用多了,
要是懒得磨粉,买现成的黑芝麻丸当零嘴也成,记得挑配料干净的就行。
三黑里的第二名是黑豆,这豆子堪称“平价滋补王”。
别以为只有夏天喝豆浆才用它,立冬煮一锅黑豆粥才叫讲究。
我妈每次煮之前都要把黑豆泡上大半天,说这样煮出来的豆子才够面,再丢几颗红枣进去,甜丝丝的暖胃又顺口。
黑豆的妙处在于性子平和,不管是配米饭还是做汤,怎么搭都不违和,上班族早上来不及做饭,抓一把泡好的黑豆丢进豆浆机,
十分钟就能喝上热乎的黑豆浆,比买路边的甜饮料强多了。
最后一黑是黑木耳,这可是菜市场里的“隐形宝藏”。
干木耳泡发后能涨一大碗,炒白菜、炖豆腐时丢一把进去,口感立马丰富起来。以前总听人说木耳“有劲儿”,
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它含的胶质和纤维实在优秀,秋冬大家爱进补,难免吃得多了些,
配点木耳正好能帮着“减负”。不过泡木耳可得注意,
别图省事用热水长时间泡,更不能泡好放冰箱忘了吃,最好泡发后当天就吃掉,安全第一。
讲完黑的,再来说说“三白”。
冬天不光要补,还得“润”,这三样白色食材就是干冷天气里的“及时雨”。
首当其冲的是白萝卜,有句老话叫“冬吃萝卜夏吃姜”,可不是随便说的。
白萝卜生吃脆生生的解腻,熟吃却能变得温润,我爸最拿手的就是萝卜羊肉汤,把萝卜切滚刀块和羊肉一起炖,炖到萝卜能用筷子一戳就透,那汤鲜得能把舌头都吞下去。
而且这萝卜特实惠,菜市场里一两块钱就能买一大根,不管是炒是炖都百搭,妥妥的“平民养生菜”。
第二白是山药,这玩意儿被老辈人称为“神仙之食”,性子温和得很。
我家冬天的餐桌上总少不了蒸山药,去皮切段上锅蒸十几分钟,蘸点白糖就能吃,粉糯香甜,老人小孩都爱吃。
山药里有种淀粉酶,对肠胃特别友好,冬天吃多了油腻的,啃半截山药立马觉得舒服多了。
不过得提醒一句,山药别和南瓜一起煮,会破坏里面的维生素,这点我以前踩过坑,煮出来的山药口感都差了点意思。
最后一白是大白菜,这可是北方冬天的“当家菜”。
以前物资不丰富的时候,冬天全靠窖藏的大白菜续命,现在虽说菜品种类多了,但立冬的白菜依旧最对味。
大白菜水分足,纤维软,不管是做醋溜白菜还是炖豆腐,都自带一股清甜。
我妈腌酸菜就专等立冬后的白菜,说这时候的白菜糖分足,腌出来的酸菜酸香扑鼻,炒牛肉、炖粉条都绝配,不过得记得腌够半个月再吃,心急可吃不了热豆腐。
说完该吃的,再聊聊立冬得“少食三样”,这可不是矫情,都是顺应节气的讲究。
第一样就是寒性食物,比如柿子、蟹肉这些。夏天吃着清爽,可立冬后天气本身就寒,再吃这些寒性的,肠胃容易闹脾气。
上次我朋友立冬当天嘴馋吃了两只螃蟹,结果晚上直喊不舒服,得不偿失。
要是实在想吃,记得搭配点姜醋,能中和一下寒性,但浅尝辄止就好。
第二样要少吃的是腌制食品,像咸菜、腊肉这些。
冬天腌菜确实方便储存,但盐分实在太高,吃多了嘴里发齁不说,还得喝好多水,反而燥得慌。而且蔬菜腌制后,里面的维生素大多被破坏了,不如新鲜蔬菜有营养。
我家现在就偶尔用腌菜当调味,炒白菜时放一小撮提味,绝不把它当主菜,毕竟健康比口腹之欲重要得多。
第三样得躲着的是油腻食物,比如炸鸡、炸丸子这些。
冬天确实需要热量,但油腻的食物消化起来太费劲,吃多了不光腻得慌,整个人还容易犯困。
我上周嘴馋吃了份炸鸡,结果一下午都昏昏沉沉的,还不如一碗热乎乎的羊肉汤来得实在。立冬进补讲究“润而不腻”,那些重油重盐的,还是先忍忍吧。
其实立冬的饮食讲究,说到底就是“顺应时节”四个字。
天气冷了,就用黑芝麻、山药这些温润的食材给身体添点暖意;消化慢了,就靠木耳、萝卜帮着理顺肠胃;那些生冷油腻的,自然要少碰为妙。
不用非得追求山珍海味,寻常菜市场里的几样家常食材,做好了就是最好的“冬补”。
11月7日立冬那天,不妨照着这个法子试试:
早上喝碗黑芝麻黑豆粥,中午炖个白菜山药豆腐,晚上来锅萝卜羊肉汤,简单又实在。
顺应着节气吃东西,身体舒服了,整个冬天才能过得踏实。
毕竟老话说得好,“吃对一节,舒坦一月”,这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可别不当回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