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日下午,我是在小七孔景区度过的。
我们先来到一个叫卧龙潭的地方。把景区标志拍下来,这是我的一个习惯。嗯,也是一个好标志。
卧龙潭,卧龙潭,想必这潭水定是极深,且应该是很偏僻幽静的一个所在,否则,怎么能卧龙呢?
事实证明,我的猜测是有道理的。
在周围密密树木围抱下,一方潭水豁然出现在眼前。看那水色,阳光下,由浅入深,呈现出淡蓝、明蓝、暗蓝等多种蓝,让你的心一下子变得空灵。环视四周,潭边怪石粼粼,奇树林立,潭外则水声轰鸣,雨雾迷蒙。而卧龙潭则出奇的幽静,潭面如镜,纹丝不动。
真真的一个好所在!当然适合卧龙了!
卧龙潭,原名叫翁龙潭,它其实是喀斯特暗河——卧龙河的一个出口处。暗河从崖底涌出,而潭面上却不见踪影,于是形成了今天的景观。
在卧龙潭,人们修建了一道卧龙坝,于是便有了这一道滚水瀑布。这道瀑布从卧龙坝整整齐齐垂下,雪崩一般,倒形成了很大的气势。溅起的水花形成浓厚的云气,靠近一点,便可以感受到水的湿度,身上也凉爽了不少。从这流淌不息的瀑水,你可以想象到卧龙河在潭底是如何翻动才能形成这样的景观的。
卧龙潭湖面不大, 却平静如镜,即使在洪水季节也是如此。而潭面水色呈现出的蓝,使其看起来,不愧有“地球腰带上的一颗蓝宝石”之称了。
回望卧龙潭,眼前的景色倒自然可爱了许多。水从河两壁流下,一道道水流倒是一带带瀑布,流经满是苔藓的石壁,在两岸绿树的遮掩下,飞溅在河中石头上,这就有了更天然的味道了。
从卧龙潭出发,我们又来到鸳鸯湖。立在景区介绍牌前,“清幽”“洗肺”这两个词就是鸳鸯湖的特色了。
鸳鸯湖是小七孔景区的一部分,是由两个大湖和四个小湖串联组成,其实是一组高原喀斯特湖泊。湖边林木茂密葱茏,古木参天。而几个绿岛之间,水面迂回交合,形成一座水上迷宫。当地旅游部分顺势推出自助划船项目,以让游客深度体验。这样的好机会,我是当然不会错过的。
我们穿上救生衣,六人一组,手握船桨,开始划船。一路嘻嘻哈哈,一路指指点点,一路用力挥浆。湖面平静如镜,靛蓝如梦。水道时宽时窄,船到窄处,我们低头,小心翼翼,手攀树枝,慢速经过。船到宽处,我们昂首挺胸,大饱眼福。这鸳鸯湖的树也很有特色,都向湖中披拂倾斜,而多彩的树色映入水中,经过湖水吸收、反射和折射,便成了七彩之水。可惜我们都忙于划船,对于颜色的变化没有体会到,也少了这份独有的感受。
因为忙于划船,照片拍的就比较少。不过还是忙中偷闲,拍了几张同伴的划船图。看他们那悠闲自得的神态,你就知道,他们已经身处仙境了。
游鸳鸯湖,深切地感受到她的精巧、秀美、古朴、幽静。特别是这里的树,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全都植根于水中石上,那根又透过石头,再次植根于水底河床上。这样,水中有石,石上有树,树立水中,水、石、树,相偎相依,和而为一,令人叹为观止。
从鸳鸯湖出来,眼前视野大开。两边树木茂密,一道瀑布从山顶直挂而下。这就是翠谷瀑布了。
群山苍翠欲滴,树木郁郁葱葱,翠谷其名,得之宜然。这里,群峰耸入云天,山腰云雾缭绕。听导游说,这里生活着布依族人民,他们仍然保留着古朴淳厚的风俗。木板房、吊脚楼、土花布、银首饰、女织男耕、翻撬锄地。这些介绍听起来就让人向往,可惜不能亲见。
一挂瀑布,高悬山腰,据说这是小七孔景区落差最大的瀑布。瀑水在两座山头之间出现,然后一跌一撞,一落一跃,呈多级倾泻而下。瀑水流经七八十度的陡坡,于是便有了飞泻而下之势,好不壮观。
最妙的是,那水顺山势倾泻而下,撞击跌落,多条水流交叉穿插,渐渐形成上小下大的一面扇子,浪花飞溅,水雾蒙蒙,犹如群龙下山,清新悦目。
站在河边,仰望那瀑布,耳边听到瀑布的轰响,脸上感受着水花的凉意,于是你也发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赞叹了。
在河中,发现了一块石头,上面刻有“翠谷瀑布”四个大字,看那字体,也是方正端庄,舒张有度了,不知道为何竟躺在河中,做了人们的垫脚石。可惜可惜。
路边有一种植物,本来并没有过多的好奇,结果导游一介绍,原来这就是两面针。哦,我们平时用的两面针牙膏就是以此为原料啊。这倒是个新见识!
走在河谷,一路向前,渐渐地,你不知不觉的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你忽然发现,你进入了一个水的世界,一个树的王国。
清澈的水,或舒缓,或湍急,在你的身边恣意流淌。你沿着由大大小小石头铺就而成的路,走在这一个森林王国中。石头的表面基本是平整的,这样,人行其上,就比较安全稳当。而路的形状则完全是按照水流与树的位置而定,于是,左一转,右一弯,人就好像走在迷宫中,和游鸳鸯湖的感觉差不多。
到处都是树。或高或低的树木,就围绕在你身边。到处都是水,或大或小的水流,就陪伴在你左右。映入你眼帘的,永远是晶莹可爱的绿色。响彻在你耳边的,永远是哗啦清脆的水声。树的绿,水的清,让你的心清新无比,愉悦无限。
摇曳的一片竹林,在微风中频频颔首,他向我们说:这,就是水上森林。
阳光甚好。水,任性流淌,溅起的水花,形成了一片云气。我竟然发现了一道彩虹,这是不是天意的美好祝福?
树,水,石,按照自然法则,和谐美好共生在这里。你随便一驻足,眼前就是一副天然美图。而这无数美图有个共同的名字:自然!
水上森林,顾名思义,水与树是这里的主角。你看那树,有的从石头缝隙钻出,有的则紧紧抱住石头。他们以石为基,沐浴着阳光,吸吮着雨露,茁壮成长。你再仔细观察,这些树的根系都很发达,有的甚至伸展十几米远,与别的树根缠绕,同气共生。据说,这种石头上的森林,地质上叫喀斯特森林,是一种罕见的自然地理景观。
那么,我辈可谓幸焉!
如果说,树给了小七孔以生机,那么水,我则认为他给了小七孔以灵气。在这里,水的姿态是千变万化的,他的灵活,更赋予了树与石更多生机。
一股湍急的水流积蓄了无数能量,从狭窄处喷涌而出,于是,在一道较宽阔的河道上,舒展开了他的身姿。如此清澈,如此坦荡,如此随性。水花溅处,那是水的快乐,也是人的欢乐!
一树,一石,一水,简单清新的画面,洋溢着的,则是纯粹的天然之乐!
水,恣意地流淌,与河床中的树与石,拉扯着,推搡着,而始终坚定向前奔腾。留下的,则是无数千变万化的水花。因为有了这些,水便呈现出了万千变化的姿态。
于是想起了我的家乡。记得我的家乡也有一条河,夏天,雨后,家乡的河也会活力四射,水撞击着石头,也有万千的变化,轰隆隆奔流不息的水,也有那万马奔腾的气势。小时候,我们在河里洗澡,摸鱼,捉虾。河里虽然没有高大的树,但有大片大片的芦苇。那条河给了我们童年的快乐,也给了我们现在美好的回忆。
可惜,现在,家乡的河早已面目全非了。
因此,眼前的一切,又怎么能不让我惊喜异常、喜悦满怀呢?
一路走着,一路看着,一路拍着。我已经完全沉浸在水的世界中。
眼前,就是气吞山河之势了。你耳边充盈的,全是水的轰鸣声。
水在这里跌了一跤,于是,又一道瀑布在河中形成!
水到这里又跳了一下,这一道瀑布高度一般,但宽度可以吧!
其实,一路走来,这样的河中瀑布很多,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宽或窄,据说在长 1.6 公里的响水河河谷中,这样的瀑布共有68道,故名68级跌水瀑布。如此众多密集的瀑布、跌水,实属全国罕见。而我等今日则大开眼界,实属有幸也。
又一道瀑布悬挂眼前,这就是著名的拉雅瀑布。
拉雅瀑布高30米、宽10多米,跌落在响水河中。瀑布在路的一侧,人在瀑下,抬头仰望,这瀑布更给人以高耸之感。瀑势如山倒,瀑声如雷振。 溅喷的水雾飘飘洒洒,纷纷扬扬,飘落在脸上,好不清爽!
《徐霞客游记》中有一段关于瀑布的描述,和眼前的拉雅瀑布十分相似:“路左一溪悬搗,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煙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钩后不卷,匹练挂遥峰,皆不足以拟其壮也”。
从正面拍个照,可见拉雅瀑布之全貌。由上到下,水流不断分叉,伸展,像不像一棵人参的根系?
终于来到了小七孔!
眼前是一座七孔石桥,古色古香。听导游说,此桥长25米,宽1.8米,拱高4米,建于清道光15年,也就是1836年。过去是沟通荔波至广西的重要桥梁,那么意义可谓重大了。看此桥,以麻石条砌成,桥身爬满藤募与蕨类,古朴沧桑。桥下是涵碧潭,潭水浓绿微漾,倒让人想起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梅雨潭之绿。两岸古木参天,巨大虬枝沿桥伸臂,宛如巨伞撑在桥上。桥上游人如织,指指点点,欣赏玩耍。
小七孔景区也因此桥而得名。
小七孔一游,甚觉过瘾。目睹景色之奇秀,心旷神怡。而在这一行中,水给了我更多的惊喜。进入这里,一路行来,有了水的陪伴,你也仿佛变成了一个水的精灵。
最后,化用小七孔门票上的文字,作为我这篇游记的结尾吧:
小七孔景区集山、水、洞、林、瀑、湖、石多种景观于一体,融雄、奇、险、秀、美为一炉,玲珑秀丽、美轮美奂,令人目不暇接,耳目常新。她是喀斯特地貌中无与伦比的奇观,不愧为“超级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