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公历十一月一日,也就是十一月第一天,也是农历九月十二日,传统习俗既有蒙古族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也有西方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无论参与何种习俗,其核心价值都在于通过文化传承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中感受多元文化魅力。今天公历十一月第一天,记住“吃二样,做一事”习俗,顺遂幸福过深秋!
一、吃二样
2025 年 11 月 1 日是个特别的日子,东西方两大文化节日重合。品尝这些传统美食,不仅满足味蕾,更是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无论是蒙古族对自然的感恩,福州 "做半段" 的丰收喜悦,还是万圣节的奇思妙想,食物始终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最佳纽带。
1、吃羊排
农历九月十二日是蒙古族 "斯日格大典"日,斯日格大典是蒙古族成吉思汗 "四时大典" 中的秋季大祭,烤羊肉象征丰收与富足,用于招待尊贵宾客。羊排因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而备受喜爱,但由于一些人对羊肉的膻味较为敏感,因此烹饪羊排时常常面临去腥增香的挑战。
食材:新鲜羊排、盐、大葱、洋葱、姜、大蒜、苹果、梨、蜂蜜、孜然、白胡椒、花椒、海盐、干辣椒
做法:1、先把所有蘸料,放平底锅,炒香,然后用破壁机打碎。2、用盐搓羊排,然后放入洋葱、大蒜、大葱、姜丝、苹果、梨、蜂蜜,抓拌羊排,腌制30-60分钟,你可以把腌料切碎,也可以打碎腌羊排。3、把腌料擦掉,撒上刚才制作的料粉,烤箱210度预热后烤30分钟。4、发面饼切成块,在烤羊排的最后五分钟,把饼塞羊排下方,做成羊油烤饼,开吃!
2、吃太平燕
太平燕是福州著名的一道特色小吃,也是福州风俗中的喜庆名菜。它由扁肉燕与鸭蛋共煮,因福州话里鸭蛋与“压乱”、“压浪” 谐音,寓意“太平”,即有“太平燕”之说。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所以有“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的说法。包扁肉的燕皮是取猪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掺上适量的蕃薯粉,擀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做成扁肉,可以说是“肉包肉”。
食材:猪肉、肉燕皮、鹌鹑蛋、小葱、生抽、料酒、醋、香油、盐、虾油
做法:1、将猪前腿肉洗净剁碎,加入适量盐、味精、生抽、料酒、虾油,顺着一个方向搅拌上劲,再加入葱末和香油几滴搅拌均匀。2、取一片肉燕皮,在边上点上些清水,或者喷一点水在燕皮上,稍后包肉燕时会更容易捏紧成形。3、用筷子挑些肉馅,不要太多,要不会撑破皮。把燕皮收口捏紧,包成肉燕。4、包好的肉燕码在平的容器上,不要码得太密,避免肉燕粘连。5、烧开水,上锅蒸10分钟,等肉燕变成褐色,关火出锅。6、鹌鹑蛋煮熟剥壳,锅入清水煮沸后肉燕、鹌鹑蛋加入盐、鸡精。燕皮的特点是久煮不烂,也不会糊锅,等肉燕浮起后,就可以出锅了,最后淋上几滴香油和醋,撒上葱花,上桌开吃。
二、做一事:亲子派对活动
公历十一月一日和农历九月十二日是东西方两大文化节日重合。可以准备水果、糕点,向祖先牌位行礼,讲述家族故事,用南瓜、玉米、稻穗等秋季作物装饰家居,制作丰收角,寓意丰收,制作马头琴模型或蒙古包剪纸,了解草原文化。在南瓜上雕刻蒙古族图腾,混搭蒙古族和万圣节元素的创意装扮,孩子们装扮成 "小蒙古勇士" 或 "南瓜精灵" 讨糖。
看风花雪月,品人间美味!感谢阅读峰儿厨房的美食分享,喜欢我的文章,请给予点赞、分享、收藏、关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