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一口香臊子面,感恩有您,飘香四溢的特色美食
创始人
2025-10-31 20:03:24

在八百里秦川的黄土沃野上,在十三朝古都的晨钟暮鼓里,有一碗面,穿越三千年的风霜,依旧热气腾腾。它不仅是陕西人舌尖的乡愁密码,更是周礼秦韵的味觉注脚——它,就是臊子面。

酸香扑鼻、红油浮翠、面条如金,一碗入口,周秦汉唐的盛世风华便顺着舌尖漫上心田。《周礼》有云:“以膳献之礼,亲宗族兄弟。”臊子面便诞生在这套“礼”的框架里。岐山周原,周太王古亶父率族迁徙,以“臊子”祭天,余羹分食,同姓同袍,同饮一锅汤,遂成“臊子面”雏形。

正宗陕西臊子面,讲究“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旺”。一锅臊子,黑、红、绿、黄、白五色分明,象征金木水火土,暗合周人“阴阳五行”的宇宙观。最后,高汤浇入,醋椒碰撞,酸香腾空,如秦腔高腔乍起,瞬间击穿味蕾。

臊子面好吃,关键在“面”。关中冬小麦,筋度十足,下锅三滚,挑入凉水,“冰火”交替,面条收缩,筋道加倍。老陕西说:“吃臊子面,得听声。”筷子挑起,吸溜入口,‘哧溜’一声,面断声脆,才是合格的“薄筋光”。

从清晨到日落,一锅老汤不断续水、加料,却始终保持最初的味道,像关中人的厚道,历经世事,仍热辣滚烫。外地游客偶遇,常被这阵势震撼:几十米长队,人人捧碗,蹲的蹲、站的站,哧溜声此起彼伏,如秦腔大合唱,一碗面,吃出了千军万马的气势。

臊子面,以酸香为韵,以筋道为骨,以礼仪为魂,把三千年的风霜雨雪、十三朝的兴衰更迭,统统熬进这一碗红油清汤。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早安北京1103:最低温3℃,... 早安北京,关注您身边的点点滴滴。今天是11月3日星期一,农历九月十四。天气、交通......这份生活...
晨读|冯强:秋香别传 晨读晚练...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图IC 桂花别名秋香、木樨、天香、岩桂、金粟等等,我觉得称其为“秋香...
旅途有“戏” 旅途有“戏”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浙江金华开发区首部原创文旅情景剧《活着的上山文化·汤溪传》在湖海塘畔巡演,让市民...
“诗和远方”并不远!青海·海西... 11月1日,由海西州人民政府主办的青海·海西生态旅游(广州站)宣传推介会在广州市中华广场拉开序幕。深...
金沙湖边也藏着一座娘娘庙,规模... 要说杭州最有名的“娘娘庙”在哪里,绝大多数人都会玉手轻摇,往拱墅区的半山公园方向指去,因为那里每年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