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只鸭翅,展翅顺意;嚼口鸭掌,前路宽广;嗦根鸭舌,好运连连!”共青城板鸭,一口咬下去,是匠心,是乡愁,更是共青城代代相传的奋斗滋味。
近日,在江西九江共青城市江益镇爱国村的荷塘板鸭制作基地,一排排金黄油亮的板鸭在阳光下晾晒,腊香弥漫在鄱阳湖畔的风里。这里的板鸭不仅承载着共青城60多年的记忆,镌刻着一座城市从荒滩到新城的垦荒史,还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制作技艺更是江西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共青城板鸭的灵魂,始于鄱阳湖畔的优质麻鸭。1955年,98名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员响应号召,来到鄱阳湖岸边的荒滩野岭,唱响《垦荒队员之歌》,开启了筚路蓝缕的创业路。彼时的荒原水草丰茂,靠近鄱阳湖的天然优势,让养鸭成为垦荒队员们重要的生计选择。从垦荒年代的板鸭厂到如今的标准化基地,共青城板鸭的核心技艺始终未变 ——选用放养足100天、体重在4至5斤的成年麻鸭,前70天由农户散养觅食虫草,后期回收至厂区2万平方米的水塘,以优质谷物、鲜活鱼虾催膘育肥,确保鸭肉膘厚肉嫩。这种与自然共生的养殖方式,正是对垦荒时期“靠湖吃湖”智慧的延续。
“肉嫩、肥而不腻、骨脆、味鲜”,这是共青城板鸭半个多世纪不变的标签。无论是清蒸板鸭,还是板鸭煲汤,那份浓郁的腊香始终如一。原生态的养殖方式与传统工艺,让板鸭完整保留了农家腊肉风味,咸度适中、香味浓郁,成为跨越代际的味觉记忆。
宰杀后的鸭子经拔毛、割脚翅等工序后,由老师傅手工搓盐腌制,薄厚恰到好处;随后洗涮沥干,挂于晾晒场自然风干,历经半个月风吹、日晒、霜冻,最终形成“型如盘、颜如玉”的品相。
“不用一台机械,全靠手工拿捏。”年近七旬的肖师傅已有30余年腌制经验,盐多一分则咸涩,少一分味淡易腐,这手感是几代人传下来的无形刻度尺。
在传承共青城板鸭风味的队伍中,王四龙是代表性的人物。作为共青城市板鸭协会会长、共青城市荷塘板鸭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在共青城板鸭领域深耕多年。2010年,返乡创业的王四龙创建了荷塘板鸭厂,接过了老一辈的匠心接力棒。
在经典板鸭、鸭五件的基础上,王四龙还新增了板鹅、板鸡等品种,以共青板鸭传统工艺为核心,形成多元化家禽腊制品矩阵。这种拓展,呼应了共青城从“板鸭起家”到“产业多元”的发展轨迹,也让地理标志产品的价值进一步释放。
从1965年的首单出口1.5万只赚得“第一桶金”,到如今荷塘板鸭年销10万只、年产值达700万元,共青城板鸭在坚守中不断焕发新生。这份新生,既源于对历史的敬畏,更在于对创新的探索。
从荒滩上的第一只板鸭,到如今香飘全国的地理标志产品;从垦荒队员的生存之计,到新一代匠人的事业追求,共青城板鸭早已超越了美食本身。它是共青城“垦荒创业”精神的载体,是城市发展的见证,更是代代相传的文化符号、产业名片。(来源:共青城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