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龙
酒类行业从业者
2025年中国酒业深度调整,从营收和增速看,精酿啤酒成为酒类赛道为数不多的“优等生”。
中金公司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精酿啤酒市场规模约为415亿元,市场占比不足7%,并预测未来3年,精酿国内市场将突破千亿。
与之相对,主要采用传统拉格工艺生产的工业啤酒,出现了“产量和市占率”双降趋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啤酒总产量较上年减少约21.7万千升,降幅0.6%。中国啤酒行业自2013年达到峰值后,啤酒产量持续下降。同时,传统工业啤酒同质化严重、增长乏力,市场份额持续被精酿啤酒等侵蚀。
问题来了:精酿啤酒PK工业啤酒,会有什么结果?工业啤酒未来走势如何?
精酿快速增长,工业啤酒缓慢下滑
15世纪末,德国巴伐利亚地区的酿酒师将低温发酵工艺引入啤酒生产,确立了以麦芽、啤酒花和清水为原料的纯净法标准,奠定了啤酒生产的基础。1857年,巴斯德通过实验阐明微生物发酵原理,为啤酒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随后工业啤酒成为市场主流。截至2025年,工业啤酒在全球啤酒市场中占据约80%-90%的份额。
20世纪60-80年代,精酿啤酒在美国问世,其标准由美国酿酒师协会(Brewers Association)制定。1978年美国法律开放家庭自酿啤酒后,小型独立酒厂快速崛起。1980年代,美国Brewers Association制定精酿啤酒标准,核心标准包括年产量不超过600万桶、独立经营(股份不超过25%)以及注重传统工艺。
由此可知,与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啤酒相比,精酿啤酒起步较晚,产量小,追求个性和风格。近年来,由于其迎合了啤酒消费高端化、年轻化、多元化趋势,迎来快速发展。
2025年,美国精酿啤酒市场占比约14%-15%,中国占比约7%。多家研究机构指出,精酿啤酒有望以两位数高速成长,成为啤酒赛道黑马。
欧瑞国际公司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精酿啤酒市场收入756.86亿美元,同比增长10.05%。同年,中国精酿啤酒销售额达400亿元,两位数增长。
与之相对,前瞻研究院数据显示,国产工业啤酒全球占比从2015年的24.5%,降至2020年的22.7%,下滑明显。2020-2024年,国产工业啤酒销量复合增长率为-2.2%。
由此可见,精酿啤酒占比少增速快,工业啤酒占比高缓慢下滑,将成为行业趋势。
精酿啤酒PK工业啤酒,各有哪些优势?
尽管精酿啤酒增速超过工业啤酒,后者因同质化较高出现下滑,但二者都拥有各自特点。
市场定位与受众不同。精酿啤酒强调个性化、多样性、独特风味和工艺,满足追求品质、新鲜感和社交属性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它被视为一种理念和文化。工业啤酒注重效率、成本控制和大规模生产,提供价格实惠、口感稳定的产品,满足大众日常消费需求。
市场份额差距悬殊。精酿啤酒增长迅速,预计2023-2025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超17%,但其在整体啤酒市场中的占比仍不足7%。而工业啤酒凭借黄啤、白啤等品类,合计占据市场86%以上的份额,主导地位稳固。
巨头积极拥抱精酿。传统啤酒巨头青岛、燕京、百威等并未被精酿取代,反而积极拥抱变化。它们通过并购精酿品牌、自建精酿产线、推出精酿产品(如青岛IPA、燕京V10)等方式,将“精酿”理念融入自身体系,实现产品升级。
二者相互补充,而非对立。精酿与工业啤酒属于“相互补充”,而非有你无我。许多消费者既喝精酿也喝工业啤酒,只是要区分场景。同时,精酿的崛起倒逼工业啤酒提升品质,如使用更干净的配料、延长发酵时间,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精细化、高端化、数智化,二者拥有共同趋势
纵观国内啤酒发展,伴随人口下降、老龄少子化出现、“Z世代”逐渐成为饮酒主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期工业啤酒排浪式增长很难再现,消费者对啤酒年轻化、时尚化、个性化需求日趋突出。面对市场环境之变,精细化、高端化、数智化成为精酿啤酒和工业啤酒共同的发展趋势。
精酿啤酒和工业啤酒拓展市场面临存量甚至缩量,为了增长,企业必须将“精益管理”和“成本精细化”作为核心战略。
优化供应链与采购: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原料(如大麦、铝罐)采购和库存管理,以应对价格波动,节约采购成本。同时,与供应商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减少库存成本。
生产环节降本增效:一是技术创新。推广轻量瓶、使用再生铝易拉罐、超薄易开盖等技术,在保证品质的同时降低材料成本和碳排放;二是流程自动化。引入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包装、搬运,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效率。生产中通过余热回收技术、应用电车配送降低物流成本,降本增效;三是物流与分销优化。发展即时零售、无人配送等新模式,提升渠道效率,降低传统分销成本。
产品高端化。企业推出中高端及以上产品(如燕京U8、华润喜力),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吨价和毛利率,从而对冲成本压力,提升利润。
创新风味与品类。针对年轻消费者需求,开发有个性化和特色的新品,如精酿啤酒、果味啤酒、茶啤、低度酒等,满足多样化和健康化趋势。
品类跨界。如青岛啤酒收购黄酒企业、燕京啤酒推出汽水、华润啤酒发展白酒业务,构建“啤酒+”的多元化产品矩阵,拓宽收入来源。企业不局限于啤酒本身,积极布局新赛道。
数据驱动决策。利用大数据分析销售数据和市场趋势,精准预测需求,优化生产和营销策略,减少浪费。通过信息技术实时成本监控和计算,提高成本管理精确度和响应速度。
智能控制系统。利用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或物联网(IoT)系统,对温度压力等参数进行精准控制(如将发酵温差控制在±0.5℃),减少人工干预导致的能源浪费和产品损耗。同时在包装、仓储、物流环节使用机器人进行码垛、搬运,实现“无人工厂”,大幅降低人工成本。
供应链优化:通过大数据预测市场需求,优化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链条管理,建立实时成本追踪系统,让管理者能快速响应成本变化,做出调整。提高协同效率,降低库存积压风险。
精准营销与创新:分析消费者数据,推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如精酿、无醇啤酒),避免盲目研发带来的资源浪费。
模块化设计:针对不同规模的生产需求,灵活配置设备,避免“大马拉小车”的能源浪费,尤其适合精酿等小批量生产。
场景化营销: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精准营销,分析不同消费场景(如电竞、露营、夜市)的需求,进行定制化产品开发和联合营销,提高创新投入的转化率。
面对市场激烈竞争,精酿啤酒和工业啤酒都需要科技赋能,用数据化开品提升新品存活率,全智能化设备提升品质稳定,技术进步降低动力和运输成本。
由于消费人群、消费场景、制造成本、生产工艺、标准要求等不同,精酿啤酒和工业啤酒很难相互取代,二者并非“非此即彼”。从这个意义看,精酿增速更快,未来市场占比将进一步提升,工业啤酒也不会消失,但需要不断迭代升级与时俱进,二者既竞争又合作,共同推动啤酒行业发展。
云酒头条《争鸣》栏目,旨在营造百家争鸣之氛围,呈现酒业研究者关于品牌、营销、市场、文化等方面的深刻思考,长期欢迎各方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