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楚才
10月30日,在武汉举行的中国商业技师协会大匠传承工作委员会年会暨楚菜美食文化节现场,《中国武昌鱼》召开新书发布会。这部融历史性、文化性、科学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饮食文化佳作,系统解码了被誉为 “中国第一鱼”的武昌鱼背后的文化基因与产业价值。
《中国武昌鱼》一书,由湖北经济学院教授、湖北楚菜研究院院长、中国烹饪大师邹志平所著。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昌鱼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邹志平深耕楚菜领域三十余载,将餐饮实践、教学经验与学术研究深度融合,创新开发“酥鳞武昌鱼”等代表性菜肴上百道,“从餐馆学徒到大学教授,我的初心始终是把武昌鱼这道湖北名片做精做透。”邹志平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武昌鱼》的出版延续了其“以食材为媒,传楚菜文脉”的创作理念。
该书通过三个维度构建武昌鱼的文化图谱:追溯三国贡品渊源至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红色印记,梳理 120 多位文人墨客的诗词吟咏,系统呈现武昌鱼跨越千年的文化脉络;详解易伯鲁先生 1955 年定名“团头鲂”的科考历程,结合现代种质保护成果,展现其科学研究价值;收录传统与创新菜式近百道,为餐饮从业者提供实操指南。
邹志平说,《中国武昌鱼》的出版既是对荆楚饮食文化的系统梳理,更是为万亿楚菜产业提供的文化支撑。书中提出的“武昌鱼+”IP打造路径,已在鄂州等地落地实践——当地正建设武昌鱼博物馆、武昌鱼高速服务区等城市地标,谋划九十里农文旅融合线路,并将赴北上广深等城市举办消费季活动。随着武昌鱼苗种出口日本、楚菜美食节全国巡展等活动的开展,武昌鱼正从地域风物升级为国际交流名片。
著名楚文化专家刘玉堂表示,《中国武昌鱼》的出版兼具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与品牌宣传价值,其对武昌鱼千年文脉的梳理与产业路径的解读,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鲜活样本。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乔杰认为,武昌鱼是久负盛名的食材,对其从种苗培育、生态养殖到深度加工、烹饪应用等各环节、全方位地梳理总结,助推武昌鱼产业链打造,推动更多非遗技艺实现“活态传承”。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