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爱老
食堂内种类丰富、绿色健康的自选小碗菜。
10月27日,在新城街道14社区疆禧邻390平方米的自选食堂里,刚出锅的菜肴冒着热气,软糯的根茎菜、鲜美的时蔬整齐码放,老人们排队按需挑选。这个可容纳120多人同时就餐的食堂,与师市大部分社区食堂固定套餐、菜品样式单一不同的是,这里主打小碗菜自选模式,
老年人正在14社区食堂排队挑选心仪菜品。
作为师市面积最大的社区食堂,这里自本月16日开业以来,日均客流量达450多人次且持续增长,60%的就餐者都是老年人,65岁以上老人还能享受8折优惠。
“我们每天早上送一次菜品,保证早中晚三餐的食材新鲜,师傅现配现做现炒现包。我们还专门选择了适合于老年人的软糯的菜品,基本上没有辣子或者是微辣。”14社区疆禧邻自选食堂负责人张志文说。
这种灵活的自选模式,让不少其他社区的老人慕名而来。22小区居民曹大兰就是其中之一,她乘坐10分钟公交车专程过来就餐,对这里的菜品和服务格外满意。
近年来,师市聚焦老年人“吃饭难”问题,投入696万元用于86家长者助餐服务机构,提供约3700张助餐席位,日均服务5500人次,“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让老年人就餐更便捷。
老年人正在就餐。
除了社区主导的食堂,师市还积极引导私营企业参与助餐服务。在向阳街道俭寨小公鸡主题餐厅门口的“师市长者助餐服务机构”标识格外显眼,餐厅里热闹非凡,老人们三三两两围坐一桌,桌上的菜肴香气扑鼻。
如今,这家餐厅的老年客流量已从5%提升至10%,不仅成为老年人的就餐首选,还成了独居老人感受温暖、联络感情的纽带。
食有所安,仅仅是石河子市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作为兵团养老服务发展的先进试点,师市正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老年人正在东城街道6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唱歌、跳舞、乐器吹奏练习等娱乐活动。
在东城街道6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欢快的非洲鼓点与悠扬的歌声此起彼伏。活动室内,老人们神采飞扬,或以手击鼓,或引吭高歌;一旁的康养理疗区,几位老人正体验着针灸与沙疗,在升腾的暖意中舒展身心。这个集长者记忆长廊、康养理疗、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适老服务综合体”,每天都吸引大量老人前来,他们在这里交友、练习特长,其乐融融。
老年人正在6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体验沙疗。
这样的幸福场景,背后是师市层面强有力的统筹与投入。师市已累计投入超3000万元用于提升改造养老机构及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并依托石河子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构建起覆盖全市的为老服务体系。该平台不仅高效支撑了助餐服务,还累计为2.5万人老年人开展身体能力评估,为精准对接服务需求、实现“老有颐养”提供了坚实的数据保障。
老年顾问团队正在为签约家庭进行测血压、读报等服务。
一支专业的“养老顾问”队伍已成为联结千家万户的“贴心纽带”。他们手持报纸和血压仪,穿行于楼宇之间,敲开一扇扇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量血压、读新闻、唠家常。这支经过北京思德库研究院系统培训的队伍,用专业和耐心将精准服务直接送到了老人的床头。
养老顾问队伍的建设,是师市提升服务能力的关键一环。2025年,师市投入30多万元开展人才培训与技能竞赛,全年培训从业人员200人次,覆盖40多家养老机构和涉老组织。他们精准对接资源,已完成适老化改造1755户,提供居家上门服务6万多次。
石河子师范学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专业课堂。
为了让养老服务更有后劲,师市还将目光投向了人才的源头培养。在石河子师范学校,去年新设立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专业课堂一派火热。该专业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拥有75名在校生,并在2025年新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养老照护个人赛中荣获二等奖。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专业课学生正在进行上轮椅实操。
课堂上,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练习为“老人”翻身、使用轮椅;在先进的智能点穴练习系统前,他们对着人体模型反复操练,屏幕实时显示着力道与穴位的准确度。这里不仅是学习传统照护技能的课堂,更是掌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平台。
在老年大学舞蹈课堂上翩翩起舞的学员们。
作为兵团唯一入选2025年全国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典型案例、荣获2025年全国“敬老文明号”的单位,石河子老年大学里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舞蹈教室里,学员牛国琴和姐妹们随着旋律翩然起舞;钢琴房内,琴声悠扬;书画室内,墨香四溢。学校构建的“市老年大学—街道分校—社区教学点”三级网络,让老人们步行15分钟就能找到兴趣乐园,年均服务学员超9000人次。
老年人正在老年大学练习书法。
从社区食堂升腾的烟火气,到养老服务中心传出的欢歌笑语;从养老顾问走进家门的温暖脚步,到实训教室内专注的目光;从老年大学里翩跹的舞姿,到智慧平台上跳动的服务数据——这一点一滴的温暖细节,正汇聚成“老有颐养”的动人诗篇。师市用“15分钟”的时空半径,画出了一个充满温度与关怀的同心圆,让幸福晚年触手可及,让“养老”变“享老”照进现实,为师市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写下了最温暖、最生动的时代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