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1087万背后:ST张家界前三季99%盈利靠补助,扣非后只剩“零头”
创始人
2025-10-30 03:45:10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蓓 见习记者 陈炳衡 北京报道

10月24日,张家界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ST张家界)(股票代码:000430)交出了一份单季度盈利的财报,但这座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旅游热潮,并未能真正扭转这家老牌旅游上市公司的命运。

2025年10月24日,ST张家界发布的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在该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43亿元,同比增长4.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87.49万元,同比大幅增长405.29%,成功扭亏为盈。从单季度数据看,这家连续多年亏损的企业似乎迎来了曙光。

截至2025年9月30日,ST张家界总资产20.99亿元,总负债却高达18.31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87.24%。公司的货币资金与流动负债比率仅为11.84%,流动比率只有0.14,显示出短期偿债存在巨大压力。

基于ST张家界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单季度盈利,但前三季度累计仍亏损,且公司正处于预重整期的背景,探讨其如何把握旅游市场复苏机遇,应对财务与管理挑战。《华夏时报》记者已于10月27日向ST张家界发送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市场很丰满,业绩很骨感

2025年10月24日,ST张家界发布的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在该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43亿元,同比增长4.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87.49万元,同比大幅增长405.29%,成功扭亏为盈。从单季度数据看,这家连续多年亏损的企业似乎迎来了曙光。

业绩向好的背后,是张家界入境旅游市场的快速复苏。记者在湖南省商务厅官网了解到,2025年1月至7月,张家界市共接待入境游客72.23万人次,入境游客总花费高达3.7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2%和16.42%。

更令人瞩目的是,仅天门山景区在今年1至6月就接待了境外游客37万人次,来自122个国家和地区,创下历史新高。韩国作为张家界最大的入境客源国,1—7月共贡献了23.85万人次的游客;而欧美市场也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其中美国游客2.79万人次,同比增长36.62%;德国游客1.03万人次,增长79.58%;意大利游客9617人次,激增215.47%。这一系列数据似乎都在诉说着张家界国际旅游市场的繁荣景象。

然而,表面的单季度盈利无法掩盖ST张家界依然深陷困境的现实。纵观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计净亏损仍达2239.65万元,这已是公司连续第六年陷入亏损境地。

更为严峻的是公司的资产负债状况。截至2025年9月30日,ST张家界总资产20.99亿元,总负债却高达18.31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87.24%。公司的货币资金与流动负债比率仅为11.84%,流动比率只有0.14,显示出短期偿债存在巨大压力。

有息负债总额达13.05亿元,有息资产负债率为60.9%,财务费用占近三年经营性现金流均值达到101.23%,这些数字无不揭示出公司沉重的债务负担。在旅游市场明显复苏的背景下,ST张家界依然难以摆脱财务困境,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探究。

一步走错

记者了解到,ST张家界的困境主要源于大庸古城项目的沉重拖累。2024年,大庸古城资产组计提减值金额高达4.78亿元,同年该项目净亏损达5.96亿元。事实上,若剔除大庸古城的亏损,张家界在报告期内能够实现盈利。

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项目,如今却成了公司的沉重包袱。大庸古城项目自启动以来就饱受争议,其巨大的投资规模与漫长的回报周期一直为市场所诟病。在2020年至2024年期间,该项目累计亏损超10亿元,严重拖累了公司整体业绩。进一步分析第三季度的盈利质量,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第三季度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仅为26.55万元,这意味着1087.49万元的净利润中,绝大部分来自非经常性收益。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合计1050.66万元,其中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就达1043万元,占非经常性损益总额的99.27%。这种依靠政府补助等非经常性收益实现的盈利,其可持续性令人质疑。

从现金流量角度看,ST张家界的前景同样不容乐观。公司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188.77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9.07%。这一数据与公司单季度盈利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公司盈利质量存在隐忧。

在债务压力下,公司融资渠道受限,造血能力不足,这将进一步加剧其财务困境。与此同时,公司在旅游产品创新和服务提升方面的投入也因资金压力而受限,形成恶性循环。尽管张家界地区游客规模持续增长,但ST张家界似乎难以充分享受这一市场红利。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公司核心景区经营权期限等因素制约了其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分流了大量客源。在张家界地区,除了公司旗下的景区外,还存在大量其他旅游景点和项目,这些竞争对手往往采取更为灵活的经营策略,对公司形成巨大竞争压力。

记者了解到,张家界市中级人民法院已于2024年10月16日对公司启动预重整。截至2025年2月12日,共有47家意向投资人提交了正式报名材料,显示出市场对公司仍存兴趣。

然而,重整进程并不顺利。公司的预重整期限已先后四次延长,最新期限延至2026年1月16日。2025年9月30日,ST张家界召开临时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拟向法院申请重整的议案》,该事项于10月27日通过公司股东会审议。

如果法院裁定受理重整申请,ST张家界股票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若重整计划未能顺利实施或执行完毕,公司可能被宣告破产,股票将面临终止上市的风险。这一严峻的现实让投资者倍感忧虑。10月27日,银行从业人士张先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日趋严格,ST张家界若不能通过重整实现根本性好转,将面临极大的退市风险。”

从行业角度看,ST张家界的困境并非个例。近年来,不少传统旅游景区上市公司都面临着类似挑战。一方面,疫情期间旅游业遭受重创,许多企业积累了大量债务;另一方面,游客消费习惯和旅游模式的转变,也对传统旅游景区经营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ST张家界的案例具有典型的警示意义。

历史数据显示,ST张家界的前身是中国旅游板块第一家上市公司,被誉为“山水旅游第一股”。但如今,这家老牌旅游企业却不得不为生存而战。其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传统旅游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包括项目投资决策科学性不足、债务管控不到位、对市场变化反应迟缓等。

一线生机

尽管入境游客潮为ST张家界带来了一线生机,但要真正摆脱困境,仍取决于其重整进程能否顺利推进,以及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债务负担和经营模式问题。从目前情况看,公司重整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债务重组问题,公司需要与众多债权人达成一致意见,这需要各方利益的艰难平衡;其次是战略投资者的引入,投资者需要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和价值提升有清晰的规划;最后是经营模式的转型,公司需要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在这些问题上,ST张家界都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值得关注的是,张家界地区旅游市场的复苏确实为公司的重整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在“单方面免签+互免签证+过境免签”政策组合拳的持续发力下,入境外国旅客中享受各类免签政策的占比达91%。

10月27日,记者从中共湖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网站获悉,湖南边检部门推行的“临时入境许可”签发查验一站式服务,以及“外国人入境卡提前申领、提前填写、空中预审、落地即走”等措施,都大大提升了入境便利度。

同时,张家界不断创新旅游产品,通过举办天门山翼装飞行世锦赛等赛事,新推出七星山飞拉达、大峡谷蹦极等户外体验项目,增强国际吸引力。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张家界入境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然而,如何将这一市场优势转化为公司实实在在的经营业绩,仍然是ST张家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0月28日,中国文旅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韩泽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投资者角度看,一方面,投资者需要警惕过度依赖政府补助的上市公司,这类公司的盈利质量往往存在隐患;另一方面,对于资产负债率过高、现金流状况不佳的企业,即使其拥有优质的旅游资源,也可能因债务问题而陷入困境。此外,上市公司重大投资项目的风险也值得高度关注,特别是那些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的项目,很可能成为公司未来的负担。”

纵观ST张家界的现状,1.43亿元的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和1087.49万元的净利润,与72.23万人次入境游客和3.76亿美元的旅游收入形成了鲜明对比。财报数据与游客规模虽然展现了旅游业“人气带来财气”的规律,但对于ST张家界而言,入境游客潮带来的业绩改善,似乎不足以弥补长期积累的历史包袱和债务负担。

在2025年10月27日的股东会表决后,这家老牌旅游企业的命运将迎来关键节点。无论结果如何,ST张家界的案例都成了一个警示:即使坐拥世界级的旅游资源,若不能有效管理企业财务和项目风险,同样可能陷入严重困境。对于中国旅游业而言,ST张家界的教训值得整个行业深思。在旅游业快速复苏的当下,如何平衡项目投资与财务风险、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应对市场变化,都是旅游企业需要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

未来,ST张家界的发展前景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如果公司能够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顺利完成债务重组,并在此基础上推进业务转型和管理提升,那么凭借张家界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公司仍有望走出困境,重获新生。反之,如果重整失败,这家“山水旅游第一股”可能将成为历史。

10月27日,新时代文旅研究院院长、北京旅游学会理事吴若山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受益于我国入境免签、过境免签政策升级以及离境退税“即买即退”等政策的持续优化和升级,吸引了更多境外消费者到我国旅游,不仅带动了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的综合消费,更是提升了我国城市的活力与竞争力,使得入境旅游消费成为扩消费的重要领域。

吴若山表示,文旅企业作为扩消费过程中的主力军,入境游客的显著增长对其提升盈利水平至关重要,但考虑到文旅企业盈利能力受多个因素影响,还不能简单判断入境旅游能够成为旅游企业的盈利关键。

因为文旅企业有其自身特性,其旅游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多样化需求,营业收入与获客情况、景区门票、住宿交通等多环节衔接交错,并非由游客量单一因素决定。在面对境外游客时,那些能提供高品质服务且内部管理优良、市场适应性强、创新能力和成本控制优秀的企业,才能从容把握机遇,切实提升自身盈利条件。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梁实秋: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才... 饮酒 文 / 梁实秋 酒实在很妙。 几杯落肚之后就会觉得飘飘然、醺醺然。平素道貌岸然的人,也会绽出笑...
云南德宏梁河:创新推出8项旅居...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梁河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东北部,全县常住人口14.01万...
全域旅游客流统计系统 一景通智... 一景通全域旅游多景区跨业态管理解决方案以“全域协同、智能决策、生态可持续”为核心理念,通过整合景区、...
广东美食:璀璨明珠,承载风土人... 广东美食,是中国饮食文化里一颗璀璨明珠,耀眼夺目,其闻名遐迩,因食材无比新鲜,因烹调技艺炉火纯青,因...